藝術介入空間-苦楝樹題材與剪黏工藝說明
照片
在嘉義新港板頭社區這地方,四周皆是一片綠色平原,雖然離海邊有段距離
但是冬天卻也是寒風瑟瑟,一般樹木在此地不易生長,
唯有這種台灣原生種的苦楝樹生長的最好也最美,
春天會開出白白的小花,夏天則是綠葉,入秋後葉子轉黃至冬天時則完全呈現枯枝狀態,
有些老一輩的人會稱此現象為假死狀態,等到春暖花開時苦楝樹便重生。
關於這次申請的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
經過一番審圖又重新再來的過程,終於是通過了..
此次越堤設計與雲林科技大學聶志高老師團隊合作,以苦楝樹(苦苓樹台語音)為主題
去設計出苦楝樹之春夏秋冬的變化,
照片
這次的苦楝樹將以台灣廟宇中的傳統工藝-剪黏去製作,如果說有什麼可以象徵台灣的工藝,
剪黏一定可以排得上名,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就請去你家方圓五里內的大小廟宇往屋頂上一看便知道它是什麼?
只是這種工藝隨著時代變遷,技法和材料也經過幾番轉變,在清朝和日治時期是以碗片去拼貼,而到了民國38年後,
台灣剛經歷戰後,使得修建廟宇的這門工藝師傅紛紛失業,材料取得也因為和日本中斷來往,
無法使用質地較薄的日本碗(早期台灣碗較厚),後來因為台北龍山寺要重新修復廟宇,當中有位委員是經營玻璃工廠,
因玻璃材料取得容易,遂開始以玻璃取代碗片製作剪黏,
但是玻璃裝置於廟頂上面卻有容易損壞的缺點,
所以一直到民國70年代後便開始輾轉以燒陶方式製作剪黏,
師傅們稱之為淋湯或南燙(台語音)此種改良手法就一直沿用至今,
照片
除了有些古蹟廟宇建築修復需尊造原本的古法製作,所以又發展以燒製剪黏專用碗來製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