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會有下一個歐巴馬嗎?
最近幾個月要找遲緩兒媽媽當採訪對象時,總免不了會遇到新移民(外籍配偶,多指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女性)的家庭,不是因為新移民媽媽生理上容易生出遲緩兒(經統計後也確定這兩者沒有關係),而是因為許多新移民媽媽在國語未能學習表達清楚之前,就必須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導致這些孩子在語言的學習模仿上出現了混淆,而有後天環境造成語言遲緩的情況發生。
新移民家庭被大多數台灣人認為是屬於社經地位較低的族群,所以這群膚色和輪廓都比我們深一點的人,表面上用和我們類似的方式生活著,實際上卻被我們歸類為「他者中的他者」(在台灣的外籍人士裡的弱勢族群),台灣人藉此一方面區隔種族的差異,另一方面建立自以為是的優越感。這樣看似無害的社會歧視其實隱含著未來社會問題的一大隱憂。
上個月陪執行長接受雜誌專訪,談到伊甸的服務對象除了身障者家庭之外,還有新移民家庭;除了為在台灣的新移民提供各種生活上的支持,更在越南設立華語幼稚園,協助當地的「新台灣之子」透過教育與台灣的原生家庭接軌,表面上看起來是幫助新移民媽媽與孩子更快熟悉與融入台灣的當地社會,實際上卻有另一層更深遠的考量。
新移民媽媽與孩子常因為台灣人的錯誤觀念,讓他們容易在學校或社會上被歧視,加上夫家若也是用相同的態度對待,對兩者造成的心理陰影可想而知,加上媽媽通常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容易對孩子表達憤怒或者是委屈的情緒,這群「新台灣之子」在長年接受負面的情緒下就很有可能產生「仇台」情結,成為未來台灣社會的治安隱憂,就像美國百年來黑人與白人對立的社會問題。因此照顧「新台灣之子」,不只是因為他們血液裡留著1/2台灣人的血統,也促進台灣社會的族群融合避免種族造成的社會問題。
將陌生人標籤化有時候會加快人與人認識的速度,卻也可能從此隔絕了往來的機會,希望有一天台灣能像美國人民願意撕掉歐巴馬身上標示著「黑人」的那張標籤,看見不同種族的優秀人才,走向更接近人權平等的社會。
相關連結:
遲緩兒母親為「現代灰姑娘」 六成最擔心孩子受社會歧視!
新台灣之子:問題?契機
文/圖 雅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