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作朋友」青少年成長團體
嘉義家庭扶助中心運用寒假於本日上午9時至下午4時連續2日於該中心三樓團體室舉辦的「和自己作朋友」青少年成長團體,共有9位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參加。藉由心理師蘇玉茹及陳德恩的帶領,運用多元媒材引導成員透過繪畫、戲劇等創作及分享,幫助成員自我覺察、反思;另運用團體動力,藉著討論學習人我界限的認知與適宜的行為,協助成員探索、認識自我及學習人際互動的界限並創造更多的正向經驗。
社工師吳印相在實務工作的經驗中,發現孩子未能在家庭中獲得適當的滋養、照顧,因著家庭困境而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發展,到青少年階段常有自尊、自信低落、人際關係和溝通表達能力較弱、對未來無目標及希望感等,甚至與社會偏差者接觸,學習到不良的解決問題方法。
團體剛開始,成員間因陌生而有些尷尬甚至是抗拒,領導者引導成員透過紙黏土創作表達心情寫照,提供彼此分享的機會;另運用彈力繩讓成員發揮創意,運用身體各部位串起立體網絡,本來在角落不願加入的小瑜,也受團體動力影願意參與接續活動進行, 團體氛圍也漸熱絡。隨著信任圈建立,領導者推動小組討論彼此感到快樂、痛苦、辛苦的時刻,並藉著小組成員的共同點進行戲劇創作,提供成員抒發情緒壓力的管道及獲得伙伴的同理與支持。
成員阿奇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母親的要求,課餘及假日都必須在家幫忙照顧5個弟妹,面對同學的邀約,無論是討論作業或是打球等休閒活動,阿奇只能拒絕,與同儕的距離漸遠,也讓阿奇越來越退縮、沒有自信。在團體開始時多保持沈默不敢表達意見,然而藉著團體活動設計,阿奇感受到成員的支持、肯定及鼓勵,進而發現除了照顧家人,自己也是有能力去追尋夢想。
嘉義家庭扶助中心每年都會針對兒童、青少年、家長、親子辦理成長團體,期望藉由成長團體工作來促使兒童少年保護個案在面對自身處境中,能感受到溫暖、關心,能得到學習、轉化原本的負向經驗,激發出自身的生命力,並勇敢大步的向前邁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