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簷下的地球村-我看跨國灰姑娘
上個星期天的午後,我經過台北地下街的活動廣場,擁擠的人潮夾雜著主持人的吆喝聲讓現場熱鬧非凡,但是我卻感到陌生,因 為現場盡是陌生的臉孔說著陌生的語言,原來,這是屬於外籍移工的活動。我看著現場許多移工(多數為女性)的笑臉,和身旁輪椅上孱弱的老人形成強烈對比,不 禁讓我想到了阿娣…
阿娣是前年來到我們家的印尼移工,為的是照顧高齡93歲的奶奶。就跟大部分第一次申請移工的家庭一樣,全家人對於一開始要和陌生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存有戒心,所以媽媽和阿娣溝通,希望她在衛浴和飲食用品都和我們分開。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家人和阿娣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產生變化:我們買飲料會習慣多買一杯、吃飯時習慣多準備一份碗筷,當和別人聊起阿娣時,就像在聊家中的一份子…
這就是我開始對外籍移工感興趣的原因。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是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的作品,這是一本完整介紹在台灣的外籍家務移工各種面向的著作。這本書在2006年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兩年後藍佩嘉以自己的母語完成這本兼具學術與新聞報導價值的作品。
對於外籍移工,移工母國和地主國皆採取曖昧不明的矛盾態度:大多數的移工母國屬保守民風,觀念上認為女性,特別是母親,應該待在家裡相夫教子,但是另一方面又因為海外的女性家務移工為國家帶入大筆外匯,視她們為「國家英雌」;相對地,而像台灣這樣的地主國,則是既貪圖廉價移工減輕照顧壓力帶來的好處,又不願意釋出平等的待遇。外籍移工表面上是跨國界的勞力移動,實際上卻進退兩難。
矛盾同樣發生在移工的生活:家,原本應該是個人最私密的空間,卻因為同時也是移工的工作場合,讓她們感覺到被監視與控制,因此在家中穿著樸素、表現乖巧,成為刻意表現給主人看的前台;放假日,移工們相互聚集在台北或桃園的火車站,盡情打扮、開心玩樂,沒有了”Madam”,大庭廣眾的空間裡,卻是她們隱密的後台。而當她們回到移工母國時,也會收起在地主國的卑微態度,向家鄉的親人呈現正面的工作形象。
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最終拍掉身上的灰塵,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倘若身為地主國的我們,沒有能力給她們幸福,是否至少用更平等、更尊重的態度對待隱身在許多台灣人家裡廚房的辛蒂瑞拉呢?
文/雅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