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山水嚇到
那麼嚇?
原住民的部落以前是在山腰或靠近嶺線,
哪有人住在河川行水區?那是政府將原住民遷村的後果,
原住民不要被嚇到而棄離山林。
從原點思考原住民的環境災難!自由時報2004.8.31
劉炯錫 台東大學教授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總幹事
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土場聚落被土石淹沒,
是再一次典型的原住民被殖民遷村後的環境災難。
一個在台灣山區已存活繁衍幾千年的原住民
哪有笨到在山溝旁、河床上、陡坡下、土石流面向設置聚落的道理!
懇請原住民朋友們不要被殖民者牽著鼻子走,
盡快找回原住能耐與智慧,以免環境災難重演。
打開日本政府殖民台灣以前的舊部落位置資料,
詢問耆老們的土石流、洪水傳說,不是像神話般地遙遠,
就是近到被殖民、遷村後的這幾十年。
以台東山區的達魯瑪克部落為例,
傳說數百年前因瘟疫而從更高海拔遷到約六百公尺高的kapaliwa,
在kapaliwa住上百年,沒聽說什麼環境災難。
聚落坐北朝南,地形包括平台、緩坡及陡坡,
但聚落後方是硬質緩坡,沒有垮山土石流之危險;
前方是斷崖,有一排約五公尺厚的刺竹林在聚落庭院做緩衝。
聚落離溪流甚遠,沒有洪水之虞;
聚落上方有一小小滲泉,滲泉上方是流傳懷孕婦女失蹤的禁忌區,
不得開墾與狩獵。
日本統治之後,於1926年將其遷到台東市郊的溪邊高灘地,
一直有洪水或土石流之苦。
更慘的是,居民們在kapaliwa住石板屋,家戶緊鄰而建,
但遷下山後改成茅草屋,在1969年的中秋夜裡,火燒茅草村,死亡36人。
像台灣這種地震、豪雨、強風作用旺盛的山區,
土地安穩又可禦敵的區域非常稀有,
因此得謹慎利用有限的聚落空間,才能長安。
很多荷蘭時期就有戶籍資料的山地聚落,能在一地住上幾百年,絕非偶然。
但在日本與中華民國殖民統治期間,這些悠久部落都被遷村。
遷到哪裡?幾乎都在更低海拔的山谷溪邊、公路交通便利,
又是土石流或洪水氾濫的潛在區。
已故好茶部落的kaynwane長老稱,人應住在rekay,
那裡高而冷,是種小米的好地方。
人生前做好事,靈魂可以棲息在更高的雲霧之鄉,
但生前要是犯嚴重禁忌,靈魂只好淪落到labulabu之地,
那裡很炎熱、多洪水、瘟疫猖獗。
Kaynwane長老被遷出山區舊部落後,
生前一直維護著山上的石板屋,等待還能回舊部落。
但問題是被國家主義、文字文明、資本主義、平地優越論殖民過的好茶子民們,
還有誰是山林思考、部落主義呢?
每次山崩洪水之後,請不要用平地人的觀點,把原住民趕下山。
相反的,請重視原住民的傳統山林智慧,好好重建舊部落。
那裡才是原住民祖先們千挑萬挑的好地方,沒有土石、洪水之害。
那裡氣候涼爽,熱帶疾病少。
那裡只差公路交通不便,但把纜車、直昇機交通系統建立起來後,
除了好生活,還是個渡假聖地!
重建舊部落,原住民的文化才能從根發芽,
繼續和土地談戀愛,台灣才能保有與山林共存的多元文化,
請行政院大力支持原住民耆老們生前的願望,
別再犯殖民政府的「德政」笑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