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副刊:幻說《河圖》與《洛書》(三)銀髮游藝

2018/10/31 08:40
2,43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好奇寶寶的公民新聞平台除了自己發新聞外,也轉載商業媒體不刊登的訊息、刊登網友的留言或投書,將一些鮮為人知的訊息廣為傳播。這裡是好奇寶寶副刊『銀髮游藝』專欄。

從2018 幻遊樂解《尊德義》系列文章,我嘗試開始學習做一個稱職的主編和導讀人,該系列系列文章已於今年四月底結束,到現在有半年時間,終於有了新的系列文章三則文章:

副刊:幻說《河圖》與《洛書》(一)銀髮游藝  2018.10.10 06:31

https://www.peopo.org/news/380691

這是第三則,但是因為好奇寶寶老媽最近有事,舊外勞離開,新外勞八天就走,臨時看護挑工,老媽又爆帶狀皰診,我撐著照顧,無暇細細拜讀,無法有心得分享,只能寄望以後補上了。。。

感謝讚美上帝另一次的帶領─換外籍幫手 2018.09.26

https://www.peopo.org/news/379043

**************************************************************************

幻說《河圖》與《洛書》(三) 銀髮游藝

對哲人言,四象顯示的僅及於天、地自然的變化。而氣的運作必然及於萬物,何況,人更是襄理天地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河圖」上的中心點,五(5),代表自然氣運作必需經過的節點,這代表,氣變化必然有天、地、人和合才能完整。而這個概念的表顯,利用「河圖」的原有概念簡化成圓形運轉即可達成(參看圖一)。圖的上方既表示地理的南方,也表示陽氣滿盛之時;下方則是北方,也是陰氣至極之際。對人而言,則是母系社會至尊之處所:天界。圖的左半側由北向南表示的,正是陽氣由天界開始滋生(震),下達至地界(離)後轉至人界(兌),最終達到宇宙的充滿(乾);而右半側則是陰氣的滋長,同樣的先在天界開展(巽),轉至地界(坎)後至人界(艮)終至宇宙全域(坤)。​

照片

讀者如果查閱成書於漢代的《說文解字》,便會發現現在使用的八卦名稱,許多其實到了漢代都仍然是有多重意涵。如「震」字,其解釋是:『劈歷,振物者。』《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說明:『劈歷、疾雷之名。釋天曰。疾靁爲霆。倉頡篇曰。霆、霹靂也。然則古謂之霆。許謂之震。』因此該字指的是迅雷,想來原本在卦象中應該指稱「驚蟄」時節。再說「離」字,《說文解字》解釋說:『黃倉庚也,鳴則蠶生。』指的是食栗的鳥(倉庚)出現,也就是「仲春」的時節。同時,從立春過後的雨水到小滿,斷斷續續的降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且戰國時期的《清華簡‧筮法》稱「離」是水,這與漢代以後的《周易》版本解釋「離」為火正好相反,但是,解釋為水或許便是最原始版本的八卦解釋;「兌」字,《周易》表示是水澤,或許是指小滿的雨季,會使窪地成水澤;但是,這個字《周易》自身還有另外一個解釋:『為巫為口』,意思是說巫者的祈禱,或宣告。這或許另外指的是說:如果到了這個季節仍然沒下雨,就需要巫者的祈雨了。因為,再不下雨,當年就會錯失耕作的機會而成為荒年吧;「巽」字的《說文解字》解釋:『具也,……庶物皆具其以薦之。』以現代知識來看,黍的栽種約在四月至六月間,但這決定於氣候的狀態,乾旱時期,甚至延遲至七月上旬才播種,錯過這時機應該就算失時了。而黍生長成熟約需六十至七十天,如果就節氣看,這表示黍子收穫正常時機應該就在夏至過後,甚至進入秋季了。“巽”,本義因此可能表示收穫的季節,而豐收過後就是秋季時期的謝神祭祀了,或許如此,所以說:『庶物皆具其以薦之』。「坎」則是地陷之所,亦表艱困。因為《清華簡》將之解釋為火,或許指稱秋老虎,這需要更明確的佐證;「艮」義為“很”,表示事務的極限狀態,從卦圖來看,可能直指陽氣減弱將至盡頭,或許是應對「立冬」節氣前後,萬物開始進行如冬眠般的歸隱山林,休止活動。如此,用更古老的字義來解讀八卦名稱,看來都可以直接與節氣的內涵發生連結,也因此可以推估最初的節氣推算可能還很粗糙,但是,「河圖」作為時間與季節變化的連結工具的可能性,不可忽視。

根據陰、陽氣消長互生的哲學概念,便因此可以推演出宋代所稱的先天卦。如果,這就是最初推演的過程,那麼,我們可以說,「河圖」是對太陽運動的一種記錄解釋;而先天八卦圖則是根據「河圖」資料所作的進一步系統性哲學解釋。同時,這也或許便產生了華夏大地上最初的太陽曆雛形!

「洛書」的生成(請參看圖二,a),在基礎上,應該是受到「河圖」內涵概念的影響,是一個根據實據觀測結果結合哲學解釋的產物。這可以從它的數字排列作為佐證:將陽數列(奇數)看做一個運動環在外圈,標指那是太陽的右旋(由東向西),說明是一年度的運轉,從冬至往夏至移動時,陽氣是增長的(1>3);而從夏至復返時,陽氣是遞減的(9>7)。陰數列(偶數)據四偶,實指根據對月亮形體圓缺變化實際觀測後(請參看圖二,b),所產生哲學性解釋的另一圓運轉:標指在每一日的夜間(子時),能被觀測到的月亮每月初八至初九後由西南方向地平線上開始出現,逐日升高並左旋(哲學解釋的地理位置,表達如圖三,顯示為坤的位置;而哲學上的陰氣,從初一開始孳生,始數為2),由此至月中時,陰氣是增長的(2>4);過月中後,陰氣是逐漸消蝕的(8>6)。此處,對月亮的觀察,明顯也必須是在固定的地點,並於午夜定時為之。而「洛書」形成的數字方陣,恰巧又滿足了部分日、月運行時的一些特徵,如:月升,月降各半個月,是十五日;而太陽年度運轉,「河圖」所暗示的「節氣」,在「洛書」的各邊也洽好是十五日(當約數看)。或許,這也就替「洛書」提供了難以理解的神秘面紗,而令後人神往不已,並因此產生種種推測。不過,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洛書」的日、月交旋意涵,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說明:它可能是華夏最初始的陰曆雛型圖:在以太陽運動的年運轉框架下,月亮的運行記錄。這也延續了從「河圖」所衍生的,用數字及其序列表示陰、陽氣動的哲學解釋系統。如果說「河圖」代表伏羲時期雛型的太陽曆,那麼,「洛書」便可能是最初的陰曆雛型,並且它可能出現在堯帝時期;且實際的運用上,太陽曆提供節氣的資訊,陰曆則方便普通大眾的日常計時。

照片

從大量已知資料,《尚書》記載的主要是古時歷代重要君王,遺留給後代的施政教訓。如果現存《尚書》仍然忠實反應原紀錄,那麼,《尚書‧堯典》便記載著說:『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這段文句,便是在說明原則上月與年的日數如何調配,以及置閏的可能方式。如此,透過「河圖」與「洛書」的合併使用,可能最終形成中華獨特的陰陽曆。

 

上述這樣的方式理解「洛書」,也可能解決了古來的一個爭議:「天道左旋,人道右旋」。古代人們的生活較現代人單純許多,多數的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此,人能感知的世界,是日光普照的時間。只有少數能通達神靈的巫者,才在子夜修練通神,感知自然運作,了達天道。這樣一來,對絕大多數的人們來說,有關所存世界的種種事務運作道理,是在人能感知時的陽光下展現出來。在天體的運作看,便是向右旋轉的日出東而落西。另一方面,人所不知的天道運作,則是人入息後的夜晚,天道仍不止息的醞釀、施展,因此也是有道巫者窺見天機的時候。而這代表的天象,最明顯的便是月亮以月形象變化為記錄,欽天官每日子夜定點、定時所見,形成由西向東所形成的左旋運轉(參看圖二,b,就子時的觀察來說,地平線以上能見到月球約在農曆初九之後,二十一日之前)。

                                                                   

 

「河圖」與「洛書」因此可能只是如同神秘圖騰般,象徵性記載著某種概念系統的架構。其內涵,是必須透過身分被認可的人,實質的、完整性的親授。這和自古以來流行的「武林秘笈」說法不謀而合。而實質上,很長的時間裡,知識系統仍然是專斷、私相授受的狀態下,求學的後來者除了自我收集片段材料,間接的求教於可能的知者而被稱為“私淑”的人群外,上門求教的門人被分為“及門”與 “入室”,充分說明了圖騰內涵知識傳授的嚴格限制性。另一方面,「先天八卦圖」最初可能只是先哲哲學性解釋「河圖」產生的思辨系統。但是它的出現結合「河圖」所產生的效果,應該會在初民心中形塑出特殊的「賢、聖」存有的心理效應吧。相信這對於領導、統理初民社會人群的族群或階層必然具有絕對的助力。

 

如果本文所推斷最初「先天八卦」的卦象,實質與初始的節氣認知有關識是正確的話,那麼,「後天八卦」(或稱「文王八卦」)便可能反其道的,是想將哲學解釋自然系統的先天卦象進行應用、構建起一套人為的實用系統。這整個構建的過程或許牽涉到巫者施作玄術的某些概念(此部分另文再論),但僅就數理的解釋部分來說,採用「洛書」上的概念便可以見到基本架構。《清華簡‧筮法》二十四節的卦位圖(請參看圖三,外圈)所畫便是類近宋代提出的「後天八卦」圖(坎、離二卦位置互換),且二十二節內提到乾、坤運轉的章節,從其中讀者便會發現所論的月(坤)是往左旋轉,而日(乾)是往右旋轉,這或許便是建立在以本文前面所討論,關於「洛書」內以數字序列表達陰、陽消長變化趨勢為基礎的概念上。更何況,不僅是《周易》內的解釋文,甚至包含到目前為此所得到「歸藏易」與「連山易」片段的遠古資訊中,諸如:乾為父,坤為母等的提法,都已涉入到人自身社會系統的架構。更為明顯的,可能存在於戰國時期的《清華簡‧筮法》(有學者將之歸類為「歸藏易」)二十四節所畫人身卦位圖(請參看圖,內圈四方圖),將八卦卦象與人身不同部位對應起來,已經顯現傳統文化中「人為自然天的精緻版本」的概念而表露無遺。

照片

新出土相關於《易經》(廣義的)的資料,再再顯示用文字解釋卦象的多元面向、甚至可說是充滿混亂性,這個情況表明,即使《易經》有一單一的起源,經過數千年的開展,它可能已經形成眾多的分流系統(或子系統),這就如同後代學者們將孔子尊為儒家學派的始祖,但不過數百年而已,荀子已然批判眾多後學者各自以私意解釋儒學而各自成脈。如此,現存被尊為經典的《周易》,在整個周代時期或許不過是眾多分派中的一支吧。            (全文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