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GCAS報佳音,27大城減碳奏效

2019/01/16 14:58
2,77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根據知名倡議組織C40的統計,國際有27個大城排碳量皆從2012年起逐年下降,如今約比高峰期減碳一成。更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這些城市的經濟並未因此被拖垮,不僅每年維持3%的平均成長率,人口也同步增加1.4%。

王一方
 
2018年底在加州盛大舉辦的第一屆「全球氣候行動峰會」(Global Climate Action Summit,簡稱GCAS),最讓人振奮的消息並非來自中央政府,而是散落各地的城市。
 
從北美、澳洲、到歐洲各國,此刻已有27個全球一線城市,都跨越了「排放零成長」的里程碑。現任巴黎市長、也是C40氣候領導組主席的伊達戈(Anne Hidalgo)高呼:「27個城市同時達到排放零成長,無疑是非凡的成就!」
 

城市實例,證明環保&經濟能雙贏

 
根據知名倡議組織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的統計,上述27個大城合計人口超過5000萬、GDP規模達6兆美元,排碳量皆從2012年起逐年下降,如今約比高峰期減碳一成。更令人振奮的好消息是,這些城市的經濟並未因此被拖垮,不僅每年維持3%的平均成長率,人口也同步增加1.4%。
 
 
 
推廣公共運輸及低碳運具(如電動車),是許多城市常見的減碳手法。(圖片來源
 
 根據IPCC《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的預測,全球最晚得在2020年前開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才可能守住升溫1.5°C的活命線。主要減碳手段不外乎: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推廣大眾運輸系統、提高各部門能源效率、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等,而規模適中、政治包袱較小、且擁有自治權的城市,正是最佳實踐場域。
 
 成立於2005年的C40,則扮演經驗分享、協同合作的推手角色,該組織提出的氣候倡議和減碳工具,目前共獲得96個大城市響應,更有60位市長公開承諾,打算讓自己的城市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形同在全球帶起一場城市間的減碳競賽。
 
或許你不知道,這27個排放零成長城市,其實有1/3位於川普當政下的美國(華盛頓特區、波士頓、芝加哥、紐奧良、紐約市、費城、波特蘭、舊金山、洛杉磯),證明即便白宮不斷出招干擾,但美國的地方政府並未棄守。
 

美國未缺席,東西岸城市既減碳又拚經濟

 
在九個美國城市裡,舊金山堪稱對抗氣候變遷的領頭羊。該城在2000年就達到排碳高峰期,之後開始逐年遞減,至今締造約三成的減碳成果。而且這段期間內,舊金山不但經濟成長111%,居住人口也增加兩成。他們最新的減碳計畫是2030年減少一半垃圾量,並要求建築部門在2050年達到零排碳。
 
 舊金山20002016年締造了3成的減碳實績,是極具代表性的美國城市氣候先鋒。
 
同樣位於加州的另一大城洛杉磯也不遑多讓,藉由強化大眾運輸及投資太陽能,該城光是2016年便一口氣減碳11%,效果相當於減少了73.7萬輛汽車。更值得關注的是就業狀況,過去五年增加的三萬個環保相關職位,讓當地失業率大降14%,「我們的人口只占全美1%,但創造出來的環保工作,相當於美國煤炭產業的六成,」洛杉磯市長賈西迪(Eric Garcetti)得意地說。
 
鏡頭轉到東岸,2017年成為世界第一個LEED城市白金獎(LEED for Cities Platinum)得主的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則努力維持綠建築領導者的地位。該城不但打造遍佈全市的自行車與滑板車分享系統,也廣設大眾運輸服務,最新通過的氣候法案,更要求該區(包括川普每天辦公的白宮)所有電力須在2032年前全部產自再生能源,讓最力捧化石燃料的美國總統,以後也不得不使用低碳能源。
 
誠如前紐約市長、同時也是聯合國氣候大使的彭搏(Michael Bloomberg)所說:「這些城市證明了降低排碳是可以做到的,而且還能同時提振經濟、創造就業、改善居民的健康,」既然有這麼多好處,台灣的城市還遲疑什麼呢?
 
 知名倡議組織C40串連近百個指標大城,讓城市領跑全球氣候行動。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王一方
十餘年主流媒體經驗,採訪足跡遍及亞洲、歐美、甚至中東,近來舉家落腳黃石公園旁,每天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現為低碳生活部落格撰寫美國題材。
 
【延伸閱讀】

2018台達媒體沙龍紀實:IPCC重磅報告問世,「1.5°C」世界步步逼近  2018/11/1

企業援兵到!加州峰會叫陣川普  王一方  2018/10/22 

「川普退巴」後的美國,彭博挺身書寫希望  王一方  2017/6/30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Google+  Pinterest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