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全球城市排碳榜揭曉,氣候行動板塊大位移

2019/03/08 09:48
3,169次瀏覽 ・ 4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城市產生的碳足跡約有1/3來自公共交通和建築等基礎設施,只要當局對症下藥,把公共運輸系統(公車、火車、地鐵等)轉換到更低碳的能源,或針對住宅樓宇設定必須遵守的能源效率標準,就可降低至少25%的排放量。

照片
(攝影:高宜凡)
 
文/高宜凡
 
 市,早該是抵禦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主要戰場。翻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14年的統計,城市地區集中了全球54%的人口數量,每年消耗超過七成能源,名列前茅的600個大城市,合計貢獻全世界約六成的GDP,無論就環境負荷或經濟貢獻等條件考量,城市的確是主管當局必須優先管制的減碳重心。
 
 事實上,從全球暖化引發的一連串風險因子來看,城市更是首當其衝,全球超過90%的主要城市(從首都、大港口、到工商重鎮)皆位居沿海區域,一旦氣候變遷加劇海平面上升和極端氣候災變,相關衝擊可想而知。如不久前盛大舉辦亞運的印尼,原本全國上下還沈醉在時隔56年(繼1962年後)再次舉辦該盛會的喜悅,想不到被萬隆理工大學(ITB)的研究潑了一盆冷水。該團隊研究發現,日益嚴重的氣候災難(海平面上升、豪雨成災、洪水氾濫等),加上當地長年超抽地下水,到了2050年,整個雅加達可能有一半會泡在水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被水淹沒的首都。
 首爾名列全球城市排碳量榜首,前20名高排碳城市即有13座位於亞洲(含中東)地區。
(圖片來源:WEF
 

城市排碳榜,「亞洲」獨占鰲頭

 
 話說回來,各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結構與其面臨的環境衝擊不盡相同,想了解哪個城市最有條件對抗氣候變遷?誰又處在高風險地帶?從「碳足跡」這個指標來看,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今年中,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表了一份報告Global Gridded Model of Carbon Footprints,蒐集到散落189國的13000座城市排放資料(不含工業部門和土地使用),算是迄今最完整的城市碳足跡統整資訊。
 
 先比較總排放量,排行第一的是南韓首都首爾(2.76億噸),其次是中國的廣州(2.72億噸)和美國的紐約(2.33億噸),而前10名的高排碳城市,就是七個位於亞洲地區(包含中東),剩下三個名額則由美國城市(還有第五的洛杉磯、第八的芝加哥)通包。即使範圍放大到前20名,仍有13座城市來自亞洲,前面提到的雅加達(8370萬噸)即名列第19
 
 比完總量,接著看「人均」(per capita排放強度。鄰近台灣的香港以每人每年排放34.6噸二氧化碳奪得第一,緊追在後的兩座城市(Mohammed Bin Zayed City Abu Dhabi)皆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不意外的,這份榜單同樣是亞洲城市的天下,不僅包辦前10名,更在前20名囊括了16個名額,而且幾乎都由中國(9座城市)和中東(6座城市)兩大區域瓜分,唯一的漏網之魚,是名列第四的新加坡(每人30.8噸)。至於非亞洲城市群,以美國的紐奧良(第12名,每人26.1噸)最高。
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前十座城市,全部位於亞洲地區,光是中東就占了五個。
(圖片來源:WEF
 
 而大家最關心的台灣,這次也有五座城市進入世界前500強榜單,以排放量名列全球第39名的台北(5330萬噸)最高,人均排放強度則以新竹的每人7.3噸最多。
 
 不過這裡要說明的是,挪威科技大學把人口密度達一定程度以上的地區都當成城市,所以有些統計資訊跟官方的劃分方法不太一致。比如,代表日本登上全球城市總放榜第九名的城市,就把東京跟橫濱湊在一起(Tokyo/Yokohama1.32億噸)。至於台灣部分,研究團隊可能也把台北、新北、桃園算在一起了,因為「Taipei」的人口竟高達859萬人!
 

排放集中化!城市地位舉足輕重

 
 除了排碳重心明顯往亞洲和開發中國家移動,挪威科大第二個重要發現是「集中化」,不但許多大城市是該國主要的排放來源,放大到全世界,狀況也相去不遠。
 

台灣有五座城市進入前500強,但台北、新北、桃園似乎被研究單位合併計算為同一都會區。

(資料來源:GGMCF

 

 首先,排碳位居前100名的城市,合計人口約占全球城市群的11%,卻貢獻高達18%的排放量。研究觀測的187個國家裡,過半(98國)國家前三名的排碳大城,即貢獻該國逾1/4排碳。比方,南韓首善之區的首爾,便貢獻該國45%的排放量,英國前三名的城市(倫敦、曼徹斯特、伯明罕),也占有該國占約兩成排碳,就算位居全球第二大排碳國、地廣人稀的美國,前三名城市(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也貢獻了近10%的比重。
 
 報告作者之一的Dan Moran分析:「結果再明顯不過了,更多的人口和財富,意味著更多的排放!」但他話鋒一轉,當碳足跡高度集中在城市地區,表示城市採取的行動可創造事半功倍的成果,尤其許多地方政府都對溫室氣體排放源和環境事務握有管轄權,大可採取比中央政府更快速、也更具企圖心的行動。他舉例,城市產生的碳足跡約有1/3來自公共交通和建築等基礎設施,只要當局對症下藥,把公共運輸系統(公車、火車、地鐵等)轉換到更低碳的能源,或針對住宅樓宇設定必須遵守的能源效率標準,就可降低至少25%的排放量。
全球前十大排碳國家中,前三名城市均貢獻該國極高的排碳比重。
(資料來源:Scientific American
 
 另一個好處是,比起國家層級或大範圍的行政區域(如州),城市不但可以更量身訂做地設計適合該地條件(地理、氣候、收入、人口)的氣候行動方案,也更便於在同儕間分享成功案例和推廣經驗。2005年成立的C40,便是國際聞名的城市倡議組織,另一個成立近30年的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也聚集了上千個會員城市,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舉辦許多氣候倡議和培力工作坊。
 

「地方」先行!減碳行動反客為主

 
 這股「城市帶頭」的熱潮,本來在近幾年就不斷到處延燒,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球已有超過2500個地方政府提出自主減量計畫。想不到去年受到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的刺激,又再攀上史無前例的高峰。
 
 早在2016年川普意外當選時,包括紐約、加州、華盛頓等16個州政府(加上波多黎各)便合力籌組「美國氣候聯盟」(United States Climate Alliance,一方面代表民間參與國際氣候會議,二來也誓言繼續履行美國的減碳承諾。據估算,美國氣候聯盟所涵蓋的範圍,合計排放量可在2025年削減24%,距全國整體目標(減碳2628%)已經不遠。此外,另外還有將近70個美國城市加入「市長氣候行動計畫」(Mayors National Climate Action Agenda,以「地方包圍中央」的模式執行氣候行動,不受中央牽制。如紐約市自訂了2050年排放要比2005年減少80%的長期願景,西部大城洛杉磯的目標,是打算在2035年減碳60%,芝加哥的短期計劃,則是2020年排放量要比1990年水準降低25%,紛紛展現強烈的減碳野望。
即便國家領導人態度消極,但從城市、企業界、到校園,美國各界依舊展現強烈的減碳抱負。
(資料來源:We Are Still In
 
 前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也和知名環保團體「塞拉俱樂部」(Sierra Club)前總裁波普(Carl Pope)合著《希望的氣候:城市、企業和公民拯救地球之道》(Climate of Hope: How Cities, Businesses, and Citizens Can Save the Planet,書中特別強調「城市」在減碳領域的重要角色。而他發起的We Are Still In網站,更洋洋灑灑地羅列願意繼續履行減碳承諾的州政府、城市、大學、企業、甚至宗教團體,證明美國各界不會在世界減碳賽場上缺席。誠如彭博所說,當孩子氣喘發作送醫的時候,家長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打電話要求市長改善空氣品質,「沒錯,城市是主要的問題來源;但也是提供解決方案的地方!」
 
 當世界減碳競技場的遊戲規則,不再是中央政府說了算,改以城市和地方政府為主要行動者時,台灣可得做好準備。
近年的聯合國氣候會議現場,到處可見以「城市」和「地方行動」為主題的活動。
(攝影:高宜凡)
 
(本文原刊載於綠建築雜誌55期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高宜凡,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在媒體圈打滾多年,歷練傳產、科技、消費、企業社會責任與環境等路線,希望運用社群媒體的創新機制,帶動民眾理性討論重大議題的風氣。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