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仔魚的生命討論
故事的開始,應該是從期末旅行彥友老師提到吻仔魚禁捕三個月談起。
因為吻仔魚數量漸少,而且,吻仔魚是很多魚類幼生期,如果我們在魚還是小baby的時候就吃掉他們,理論上我們以後就沒有大魚可以吃了…可是,那賣吻仔魚的漁家就不要營生了嗎?
於是,執芸在網路上找到了『吻仔魚要回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游登良處長)一文,引起海洋志工網路上一陣討論。(原文將在獲得作者同意之後另行刊登)。
人物介紹:荒野海洋志工
【彥友老師】第一期海洋志工,八里當地兩代漁民,目前自嘲為假日漁夫,希望小孩未來不用以捕魚為生…
【執芸】海洋志工第一期學姐,第二期輔導員,對於海洋現象常提出想法與丟出問題討論…
【蝦米】海洋志工第二期學員,上完課後常有很多思考…
【瑞谷】海洋志工第一期輔導員,海洋專業人士大將,我們的知識寶庫
【Y子】海洋志工第一期學姐,第二期輔導員,感性與理性兼具的OL
【金銀花】海洋志工第一期優雅美麗聰明的輔導員,細心又有條理照顧大家的生活…
故事就是這樣開始的......
【瑞谷】
基本上,這個說的吻仔魚跟彥友說的是不一樣的狀況,或者說,是不同生活環境的仔稚魚,太管處的資料所指的吻仔魚是指會溯河的蝦虎科的仔魚,詳細請見內文。基本上是在溪口或溪流中捕捉,水壩、攔河堰是最大殺手,這也是吻仔魚另一個來源,蝦虎科是所有魚類中種類最多的科,分佈高達2000m高山,深抵800m海底,演化非常成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彈塗魚。
太管處為此有出一片「溪流小勇士」DVD,我有,想看可以跟我借
至於彥友說的是海水魚類的仔稚魚,則是指鯷科、鯡科的仔魚,就漁民說法主要是捕抓苦蚵仔(日本鯷)這種一般鯡科魚種體型都小於20 cm,是近海洄游性魚類,邊游泳邊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會形成巨大的魚團以躲避掠食者,包括鮪、鯖、旗魚、鬼頭刀與白帶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在海洋食物鏈上扮演重要的能量傳遞角色,但也因此容易被人類以圍網一網打盡。
鯡科最有名的就是魦丁魚,形容擠公車就像魦丁魚罐頭那個,聖嬰現象讓秘魯抓不到魚就是鯡科魚類數量銳減,食物鏈傳遞出現問題。他們會隨潮水進入淡水河
是因為淡水河有陸源沖下來的營養鹽供給浮游藻類行光合作用,浮游生物多,他們是進來吃大餐的。其實很多仔魚都會有這個現象,趁著漲潮進入河口、紅樹林或岸邊來覓食,連帶吸引獵食者尾隨。
期初我在龍洞玩蛙鞋時有遇到一小群,銀光閃閃張大嘴巴濾食的動作很可愛,很感動,終於看到課本上大名鼎鼎的魚,很小,但當海域很少很少就糟糕了,那年漁獲絕對差,生態學上叫做mismatch,仔稚魚孵化的時間沒有趕上浮游藻類很多很多的時候,沒東西吃就餓死了,沒小魚自然也沒大魚沒海鳥沒鳥糞沒肥料,連農業都會出問題!
所以彥友到底是說了什麼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