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逆轉:海上風箏 陸上潛水
【記者余慧盈/台北報導】
您有見過陸地上的潛水艇及潛水伕嗎?「我們要為了世人的微笑潛入水底!」復興漢工作團隊表示。九月二十六日下午兩點,一台潛水艇的下「水」活動,為展覽「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拉開序幕。
復興漢工作室成員吳其育說:「我們假裝在海底,把台北展區當作海島臺灣,以穿潛水裝遊行的方式繞展區一圈。」這是復興漢工作室對海島地方性觀念的解讀。地方性泛指一般人對地方的概念,日常生活中關於地方性的概念與觀點,可以透過許多途徑獲得,我們接受他人解釋自己身處的國家或城市為何,也被告知身為此地一份子應該要有什麼樣子,「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展覽的目的是要破除民眾舊有的地方性思考,用另一種思考模式重新省視地方性。「為什麼一定要在陸地上放風箏,在海上就不能放風箏嗎?」台灣藝術大學學生吳方摯表示。他認為超越事物既定的規則,讓風箏在海上晴空飄蕩,是打破人對事物的的成見,他也提到,「後」是表達質疑,「後地方」則表示對既有地方性的觀念提出質疑。
展場首先就應證了此展覽的目的,它並不是一個「展場」,而是由遍布台灣的各地同時展出作品串連而成,不是單一個地方可以看完所有的展覽,所以也就破除了「展場」是一個空間的概念。而展出的藝術品形式有裝置藝術、圖畫、影像,甚至物品,展覽內容也因地區不同而有所變化。復興漢工作室策劃的「海綿計劃」,即是將潛水艇製成裝置藝術,潛水艇的落水儀式代表著潛水伕精神上的落水,而他們的身體穿著潛水裝,推著陸上的潛水艇,以他們的方式環「島」;藝術家林仁達將一片斑駁的水泥牆上剩餘的油漆帶到展場,他認為這代表了當下的地方性,也代表他對水泥牆所在地的回應;藝術家許家維則是親臨一個小村莊,感受村莊的故事,將它拍成影片記錄下來。不同的人對於地方性會有不同的看法,也會用屬於他們的方式表達。
後地方展主辦單位另舉辦了一個活動「後地方丸」,是由一艘船載著一群來自台灣、香港、奧地利、法國和日本的青年藝術家,九月二十八日起從淡水漁人碼頭出發,展開七天航行台灣一周的認識臺灣之旅。行間他們會在宜蘭南方澳、花蓮石梯漁港、台南安平與新竹南寮等港口靠岸,與當地的創作者進行分享和交流。
《海綿計畫》中,潛水艇內部設有攝影機拍下環「島」過程。記者余慧盈/攝影
吳方摯認為,這段旅程帶給他們不同於生活的經驗。他們到花蓮村落前,每個人規定必須帶一種禮物與當地居民交換,「我們用錢可以買到的東西,交換他們親手製作的東西。」他表示,由於民族文化的不同,對我們來說,交換禮物大多數人都會直接花錢買成品,但是對原住民們來說,這些交換的東西可能是親手製作的食物、一首歌,甚至一個故事;同樣的事物對不同地方的人來說也會有不同的意義,音樂對我們來說是調劑,但對他們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後地方展展出的日期由九月二十六日到十月十八日,民眾可在台北、花蓮、台南、高雄等地參與展覽,「看完展覽後,比較能夠了解古時的記憶與智慧」遊客蘇先生表示。民眾前往參展之餘,不妨反思自己對地方性的思考是否過於狹隘,試著用另一種思考方式,將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效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