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老街 保存歷史痕跡
【記者鍾侑玲/雲林報導】
雲林北港第一條古蹟小巷在今年十月初正式完工,提供民眾與遊客一個休憩的空間,除了可以自由穿梭古老巷弄之外,也讓大眾發思古之幽情,體驗舊時北港的風貌。
古老的「衍派」,顯示人家祖籍的來源,圖中「潯海衍派」為晉江施氏。記者鍾侑玲/攝影
相較於一般的觀光老街,北港老街沒有商店進駐,有的是街道最原始的面貌,走入巷弄,依舊可看到年長老者,辛勤地修剪自家花圃。屬於閩南人聚落的北港,現今依舊可在老舊的門牆上,看見各式「衍派」,「衍派」與大眾所熟知的「堂號」相同,皆為標示住戶姓氏祖籍、傳承家族脈絡的重要印記。舉例來說,在北港人數眾多的蔡氏,便有兩種「衍派」,分別標示不同的祖籍,「峰山衍派」祖籍地為福建,而「青陽衍派」則是山東。「衍派」不僅是標示各家各戶的宗族傳承,也顯現北港族群形成的歷史脈絡。
北港蜿蜒巷弄的形成,與中國傳統聚落形態有著緊密的關係。過去人們多以小型聚落形態群集而居,當小聚落慢慢擴大,不同聚落開始相互連結,才漸漸形成不規則巷弄。也因為這樣曲折的巷弄型態,道路的拓寬工程進行不易,使老街在時代變遷中倖免於拆除的命運。除了街道曲折、難以規劃拆除之外,老街得以保存還有一大原因。雖然現今老街人口外移極為嚴重,但因為這些家族後代人數眾多,關於房屋整建興修、棄賣轉租的意見無法統一,這些房屋才能倖免於難,老街面貌得以完整保存。
北港舊稱「笨港」,曾與鹿港及台南並稱台灣三大城市,當時的「朝天宮」前的中路上,聚集眾多商家攤販,隨著店面一間間開張,在有限的繁華街道上,為了爭取謀生的一席之地,相互競爭之下,形成前後狹長的「蜈蚣厝」,現今依舊屹立於熱鬧的中山路上:面對中山路的前門用於生意買賣,而位於老街的後門則多為屋舍的起居入口。北港文化工作室許士能表示,這些老舊街道於清代時,曾是繁華一時的主要市街,卻在日治時代,政府開闢中山路後,而漸趨沒落。現今只剩幾間小店還在營業,多數的店家早已歇業,轉化成以住宅為主的社區型態。
為了保存這些極富歷史意義的老街,並讓更多人藉此了解北港的歷史,雲林縣政府以「朝天宮」為中心,進行這次的老街美化工程。然而,工程主要保存老街特殊的歷史痕跡,關於住宅要維持原貌亦或進行修建,則讓民眾自行選擇。許士能指出,並非一味地堅持整條街道皆須呈現老舊風貌,才可稱的上老街,假使居民希望興建現代化建築亦無所謂,只要能與整體的環境相互調和,不顯突兀即可。所以如果居民想整建房屋,必須提交一份完整的企劃書給政府單位,審核通過後才可以進行工程。
路口處未設有明顯的標示,民眾容易忽略。記者鍾侑玲/攝影
這次工程將老街過去的柏油路改建成石地,並於一旁的紅磚繪著老巷中的著名景點,引領民眾參觀,途中並未給予任何導覽系統與標示,目的雖然希望提供民眾全然自由的環境,卻亦導致民眾無法深入探索與瞭解,而中山路的路口處也並未清楚標示古蹟老街所在,也導致遊客容易忽略。民眾林小姐表示,如果不知道這個地方,來到此地也不會注意到這樣的建設。而當地居民蘇旺枝建議,可以於入口設立牌子或是營建拱門等,吸引民眾注意。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士能表示,目前規畫尚有進步空間,會努力改善。
目前這項工程只完成了北港西區的老街整治,未來工程將延續至東區。這次的老街營造工程,以不同於過往制式的文字傳承,憑藉這些古樸的建築,透露更深刻的過往記憶,雖在規劃方面尚有改善空間,卻已帶給民眾不同的體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