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導覽 教育科技化
【記者趙祐廷/嘉義報導】
成大、嘉大等十一所學校推動「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計畫,將手機設置規劃路線以及景點說明導覽功能等,且可個人化設定地方介紹。雖然主要為推動教育使用,但計畫中還有些階段並沒有完成,未來將會推展到各個學校以供教學使用。
「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計畫主要由教育部推動,教育部希望各級教育機構推動地方文史教育,結合科技與人文,學生的接受度也高。文史脈流行動導覽平台計畫技術助理盧尚群表示,在書上學習跟實地考察兩者感覺是截然不同的。此計畫在實施內容上有四個階段:規劃路線、出發用GPS導覽系統、到達景點用手機下載資訊、以及遊玩後到網路上分享心得及照片。但因為計畫目前還是雛型狀態,所以該平台並不開放給外界使用。雖然計畫已經發表,但實際上還有許多困難點並未解決,像手機如何普及全台以及手機升級等。盧尚群說:「因為要導覽及規劃路線,所以會需要無線網路跟GPS的系統,但是以現在的科技目前還在實驗中。」
因為剛發布,所以鮮少學生知道導覽計畫,對於導覽計畫用在教育上的看法也不一致。機械三陳瑩璇認為機械介面對於人類使用少了一份即時性,即使計畫未來開發出語音功能,一成不變的介紹口吻會讓人覺得乏味。陳瑩璇說:「導覽人員可以適時的拉回參觀者的注意力,在當下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直接提出詢問並且獲得回答。」但也有學生抱持著不同看法,台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三年級張安迪表示,這計劃在教育上有不錯的意涵,只是器材上需要克服。台灣有著許多不同的歷史建築,結合科技及文化資產,對於旅行者遊玩或者文史教學方面有加分效果。但張安迪強調,並不是每人都有可以下載資料的手機,所以器材上要達到全台普及也有一定的困難度。
導覽功能跟領隊導遊的工作性質類似,但盧尚群表示,此計畫並不會取代導遊的功能。導遊可根據遊客需求給予及時且專業的資訊解說,跟電腦機器來比多了「人性化」,機器只能感應地點時間並由人來設定個人化系統,離人機介面適用於社會大眾還有段距離。但如果將來計劃比較成熟,會考慮跟導遊合作。此計畫主要為學生以及大學教授為主體,所以關於地方文化知識等方面皆為書本上或學術上為主,但因為領隊或導遊在當地導覽多年,經驗豐富,比起學生老師的認知會了解較多,所以會需要導遊來做為改善系統更改資訊的角色。
目前計畫遠程目標,主要為如何增加國中小學校的普及率。盧尚群表示,現在學生大多在國高中才開始擁有手機,所以國小部分希望由教育部配給。盧尚群說:「目前是希望向教育部補助多些經費,然後依單位向各學校發行當教材使用。」此計畫對於國中小的器材配置,類似於教材之補助,由教育部補助經費採購手機,再由每個學校去分配數量,讓老師帶領學生上課或田野調查時使用。手機不再只有溝通上網的用途,也可成為學習中教材的一部份,科技與文史結合,不但講解得更詳細,也讓台灣科技及文史方面人才結合達到更完善的教育目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