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發揚眷村文化 「鯨」兢業業

2009/11/03 23:59
3,121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李憶璇/嘉義報導】

  身為眷村第二代的陳小鯨,有感於台灣眷村文化逐漸消逝,過去的殘舊眷村多已拆除,舊文物也散失,因此想成立協會保存珍貴的眷村文化。透過辦社區報、耆老訪談、成立劇場,期望能將獨特的眷村文化保存並推廣於新社區,共同回憶以往艱苦卻甜蜜的時光。

  陳小鯨,民國三十九年出生於嘉義市建國二村,從小在眷村長大,為眷村第二代。八十八年從嘉義大學教官退休後,經兄長鼓勵,希望他成立一團體為將消失的嘉義眷村做文化保存。陳小鯨遂成立「再造竹籬風華工作室」,透過議員向政府申請經費,開始著手收集當時的舊照片與舊文物。陳小鯨花費五年的時間,跑遍嘉義十八個眷村,經由影像的紀錄、文字的訪談,收集了當時的眷村史與耆老故事,為保存眷村文化掀起了開端。

  「眷村雖然南北大雜燴,卻能相處融洽,因為有個共同的目標──反攻大陸。」陳小鯨說眷村之所以團結,是因當時生活條件不好,不僅廁所比鄰、廚房兩家共用,且左鄰右舍都是軍人,在部隊裡是長官,下班後是鄰居,生活都在一起,感情自然好:有福的時候大家共享;有難的時候大家也會一起幫忙,眷村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的溫馨。陳小鯨到眷村老人家中尋找舊文物,但所獲不多。由於眷村年久失修,常「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外面小積水,裡面就成河」,許多照片及文物因此受損或失散。陳小鯨表示:「有的人不願意拿出來,那也不能強迫他,於是我用展覽的方式吸引大家注意。」陳小鯨將找到的舊文物與相片,舉辦「眷村文化節」展出,展出後喚醒了前來觀展的眷村老人回憶,老人們也漸漸認同他的行為而主動拿出更多的舊文物供展。

  除了撰寫眷村史與找尋舊文物,陳小鯨還自掏腰包辦社區報紙。免費贈閱的「經國新城社區報」,內容包含眷村故事分享、社區藝文、社區資訊等,讓眷村的人事物用文字保留下來。一期五千元的印刷費用,陳小鯨曾一人獨自負擔19期,將近十萬元的費用所費不貲,因此曾停刊一段時間,幸於九十八年又再度復刊。辦報的過程雖然辛苦,但陳小鯨不以為苦,儘管有時投稿量不足,自己必須寫些文章補充,但他仍會持續做下去,把眷村文化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照片

經國新城報刊登古老眷村故事與現代資訊。記者李憶璇/攝影

  由於新社區的文化營造工作需向政府申請經費,需要一個對政府發聲的窗口,陳小鯨遂成立「新馨社區關懷營造協會」。去年陳小鯨做了一突破性的決定,成立社區劇場。經成員集思廣益,選定眷村第一代從大陸遷到台灣間發生的故事做主軸,由陳小鯨編寫,完成約一萬多字的「小說」。「我自己在編寫的過程中,好幾次也因為情節感動數度落淚。」陳小鯨說。後來劇本經南華大學王祥穎老師改編完成、屏風表演班黃毓棠老師教學肢體動作,希望把這藏在老一輩心中的感情完全地表達出來。談到練習過程,陳小鯨說:「雖然我們完全沒有經驗,但認真去做結果一定不會差。」劇場在雙十節時社區封街演出,受到熱烈迴響,許多因戲劇勾起回憶的眷村老人激動得落淚。陳小鯨說:「演出受到的反應出奇的好,台上一個人哭,台下是一片哭。」陳小鯨認為,戲劇感染力很強,隔了好幾天後仍有眷村老人不斷與他討論對劇中的感覺與想法。其中一位婆婆令陳小鯨印象很深刻,由於他在劇中飾演一名出外買醬油卻被國軍抓去從軍,之後再也沒回家的小孩,婆婆看到他就對他說:「兒啊,你買醬油一買就是60年啊。」現在想起陳小鯨仍是很感動。

  問他為什麼為眷村做這麼多事,陳小鯨說,他對眷村文化保存的使命感強烈,因為新一代無法對眷村文化有更多共鳴,所以希望透過社區報或戲劇的方式,讓他們了解到眷村文化的美,推廣眷村精神。從他替社區付出的心力可以窺見他對眷村的濃厚之情。未來他也繼續向嘉義文化局催生原址建眷村博物館,使眷村文物有完善的處所保存,推廣「愛鄉愛國、團結互助、族群融合」的眷村文化精神。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