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溪口客文館 珍藏在地情

2009/11/11 01:18
3,05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黃沛羽/嘉義報導】

  嘉義縣溪口鄉為了保存逐漸流失的客家文化,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補助下,於今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嘉義縣第一家客家文化館,內部除了展示溪口鄉客家族群的分布,還有鄉民提供的文物與書籍,以及當地居民共同創作的「家箱寶」,希望增加鄉親對土地的認同。

照片

難得珍貴的老照片,是溪口客家文化館的收藏之一。記者黃沛羽/攝影

   根據1966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溪口鄉的客家人計有5256人,到了2006年時則增加為一萬餘人,高達溪口鄉總人口的一半,但其中人口大部分雖然流有客家血統,卻早已不會說客家語、不再遵循客家風俗習慣,這樣的客家人稱為「福佬客」。為了替溪口的客家族群找回自己的根,溪口鄉特別向行政院客委會爭取設立客家文化館,盼能喚醒年輕一輩對客家文化的重視。

  客家文化館不只是以圖文說明溪口客家族群的分布,還展示各式各樣的客家文物,包括藍衫、檳榔盒、火籠、以及各宗族的族譜等,希望能藉此保存逐漸流逝的客家文化。除此之外,文化館亦收藏了溪口地區的舊照片與舊文件,比如溪口的第一間醫院、第一間照相館等照片,以及日治時代留下來的漢文讀本、畢業證書、慢車行車執照與廣播收音機執照等,均是溪口鄉老一輩記憶中的一部分。客家文化館導覽員陳美玲強調,所有文物都是從鄉民家中募集而來,均曾陪伴溪口鄉親走過一段歷史歲月。

照片

「家箱寶」呈現居民眼中最能代表溪口的風景。記者黃沛羽/攝影

  除了典藏文物,客家文化館秉持著「身為溪口人、不可不知溪口事」的精神,邀請當地鄉民以溪口的人事物為主題,設計十二個「家箱寶」,呈現他們眼中最能代表溪口鄉的特色。目前就讀新港高中的張育君,自行騎腳踏車搜集溪口鄉十四個村落的泥土,完成《家鄉的泥土》創作,是所有創作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在溪口圖書館擔任館員的郭維華,則選擇一對老夫妻的照片完成《牽手》作品:在三年前老太太中風後,失去所有的記憶,也認不得老伴,但已八十餘歲的老先生堅持不請看護、不買輪椅,親自照顧老太太,在溪口鄉疊溪村每天均可看見老先生攙扶老伴外出散步的身影,郭維華認為這是溪口鄉最美麗的風景。

  由於溪口的客家文化沒落已久,許多文物早已損毀或遺失,客家文化館在搜集文物上有其困難處,加上客家文化館是由舊衛生所改建而成,場地有其侷限性,能展出的物品不多,遊客郭汶瑛建議,館方可以加強客家特色。溪口鄉客家文化館負責人周佩蓉則表示,溪口當地的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經長期混合,已難分彼此,客家文化館將多方面呈現溪口的鄉土情懷。

  客家文化館的展覽是以靜物為主的,約三到四個月更換一次,預計未來能展出更多的展覽品。除了常態展,客家文化館未來規劃能有定期的客語班、客家歌謠教唱與客家手語教學等,並且一個月至少舉辦兩次活動。為了能有更寬敞的空間,動態的活動將移至與文化館距離不遠,且位於鄉公所旁的溪口鄉文化生活館,盼能與當地社區做結合,一起推廣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