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災後重建千頭萬緒 鄒族青年積極發聲盼獲重視
【靜報記者 陳欣怡、何致緯/台北報導】八八風災重創台灣南部,阿里山的鄒族部落在此次風災中首損情況慘重,家園支離破碎,道路柔腸寸斷,但三個多月過去了,通往部落的道路及橋梁仍未修建,災民安置、安遷問題重重,鄒族原住民希望政府不要只看到觀光區的重建,也要關注原住民部落的生存與發展。
由於八八風災過後,阿里山鄒族部落的問題較少受到關注,鄒族年輕世代組成的「鄒族青年行動聯盟」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台北公民會館舉行鄒族災後重建論壇,分別以災後重建、教育、及民族自治等議題,邀請學者專家、家長、及旅北的鄒族人,共同討論未來的解決方案,希望外界和政府更重視原住民的聲音。
部落居民指出當前最迫切的是重建問題,由於風災幾乎沖毀通往各部落的所有橋梁,部落間的道路也嚴重損毀,而這些至今都還在等待修建。「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公關部長高慧君說:「雖然政府宣稱阿里山的道路已經開通了,但這只是觀光道路開通,對我們族人一點都沒有幫助。第一,這只是觀光道路開通,但維持我們經濟命脈的產業道路依舊破碎。橋梁有二十三座破損,僅存兩座完整的,要進入里佳、新美、萊山等部落,只有四輪傳動的車子才可以進入。道路沒有開通,更別說是農產品的搬運,房屋的重建。」
引發最多爭議的災民安置問題,也是論壇的重要議題。阿里山鄒族主要居住於八個部落,自北而南分別是來吉、樂野、特富野、達邦、里佳、山美、新美、茶山。這次風災中造成許多部落房屋倒塌受損,最嚴重的是來吉村,全毀的有十九戶,半毀有二十戶;其次是山美有十七戶全毀,五戶半毀;其餘村落,都有十位到個位數字不等的房屋毀壞。政府認定需重新安遷的受災戶共有69戶,但災民對房舍是否不堪居住與政府的認定仍有落差。目前,來吉村仍有十戶居民居住在帳篷中,對於房屋的重建或是遷村也是許多居民討論的主要問題。
鄒族當地居民梁錦德說:「目前樂野蓋了四十二戶組合屋,災民在十月十八日進住,雖然暫時解決部分居民居住的問題。至於使否原地重建、安遷或是遷村的問題,大家都還在商討。來吉村、里佳村和山美村都還在討論要放棄原先部落遷村或是在地重建。」
對當地居民而言,安遷問題除了考量到居住環境的安全,觀光產業以及文化保留等,都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此,高慧君說:「無論是組合屋或是中繼屋,眼前居住的問題雖獲得改善,但居民對於未來充滿不安性,也對外來沒有希望,他們好像失去根飄移不定。」
八八風災導致阿里山國中小(包含國小)工程延宕,也引出鄒族民族教育的問題。阿里山國中小自九十四學年度起就由嘉義縣政府開始籌備興建。起初在樂野村設校的過程並不順利,曾出現村民「歡迎國中、反對國中小」的連署活動。雖然舉辦了公聽會,但因政府和家長考慮因素眾多,傾向減低建校經費而選擇設立國中小,卻也將原本朝向設立鄒族民族學校方向,導向現行的升學教育。
由於八八風災,阿里山國中小許多校舍還沒完全蓋好,當地居民希望學校延後開辦,但政府卻急於招生,結果使得學生被迫在組合屋上課。此外,學校招收的學生有不少其他地區的輔導轉學生,這也讓當地居民深表不滿。「一間新學校就能擁有畢業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來自樂野的羅美珍說:「政府急於招生的結果,讓不少學生是外地輔導轉學進來的,這會讓校園問題更加嚴重,甚至出現校園打架和霸凌的事件,讓許多本地的學生不敢進學校上課,有些家長還寧可把孩子轉到較遠的學校。」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汪明輝表示,阿里山國中小的設立完全沒有按照民族教育的精神,是政治操作下的產物。對於政府不尊重鄒族的表現,他認為鄒族族人應該站起來,向教育部反應,若沒得到該有的回應,就算發起罷課、罷校也在所不惜,「我們應該把設立鄒族民族中學的初衷拉回來,建立適合原住民的教育方式。」汪明輝說。
民族教育也涉及了如何落實母語教學的問題,目前鄒族母語的教學僅限於小學每週一節的課程,明顯不足。原住民民族政策協會的拔尚表示,要落實母語教學必須營造出大環境,讓學童不僅在學校可以學到母語,還可以在家庭、部落等學校以外的地方使用母語。而教材在教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必須盡快找到可以編寫推廣的人,讓母語落實的目標可以趕快達成。
對於鄒族的未來,論壇中不少族人希望朝前自治之路邁進,鄒族青年行動聯盟」總召杜凱德表示,無論是對於阿里山的生態保育或是部落的文化觀光,都要有鄒族原住民的自主性,並以此立場對政府提出看法與見解,因為「只有真正居住在這塊土地的我們,才了解我們鄒族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才了解我們要如何經營我們鄒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