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5七】你不得不知的十大氣候科學事實
有越來越多的文獻已指出,人們認為公平、對政府的信任、政策有效性以及稅收的使用方式,是接受新政策的關鍵因素,就像如果政府沒有適當闡述減量措施的意義,甚至沒有採取社會平等措施的政策,就可能會發生類似法國黃背心抗議的事件。
UNFCCC秘書長Patricia Espinosa也出席由未來地球(Future Earth)主辦的記者會,並在現場強調科學的重要性(圖:詹詒絜) |
文/詹詒絜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高級專員)
「2019是很糟糕的一年」,曾經於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洪水來臨前》紀錄片裡出現過的Johan Rockström教授(現任德國波茲坦氣候影響研究所主任),在COP25一場記者會上語重心長地說。
Johan Rockström會有如此感慨,並不是沒有原因。盤點2015年後各式各樣的氣候趨勢,以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這兩年出的三份特別報告,年年情形的確每況愈下。而為了用科學證據敲警鐘,國際知名科學智庫未來地球(Future Earth)攜手幾個一流研究單位,帶大家一起深入理解當前10項氣候科學。
1.世界並未在正軌上
雖然這30年來,北美和歐盟等先進國已大幅減少使用煤炭,但是開發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煤癮」仍在,抵銷了大部分減煤的效用。另外,全球航空排放量在5年之內增加了25%,比原本預期的要快70%。而石油和天然氣的使用也正迅速增加中,每年各自成長1.4%和2%,還有化石燃料的燃燒跟土地利用變化所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每年也以1%的步伐持續上升。總體來說,2019年來自燃燒化石燃料和工業的碳排放大約成長0.6%,全球的行動尚不足制止排放量增長。
2.氣候變遷比想像中的快和強
全球平均海平面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上升。科學數據預估,從1901~1990年這中間,海平面大約每年上升1.4毫米;1970~2015年這段期間,上升幅度大約每年2.1毫米;2005~2015年間則是每年3.6毫米地增加;而最近十年(2009~2018年),成長區間來到4.6±0.15毫米。
科學家對於海平面上升的預測(圖:Future Earth) |
3.氣候變遷讓任何山峰都無法逃過死劫
科學家已經在山區觀察到冰川、雪和多年的永凍土都在減少。據估計,2006-2015年間,山區冰川平均每年每平方米損失大約半噸(500公斤)冰川質量(厚度約0.5公尺),總計一年下來,會少123±24十億噸(gigaton)。另外,山區生物多樣性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快速變化,在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上每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損失估計超過70%,許多物種即將滅絕。
4.森林正受到威脅,也對全球產生影響
在熱帶地區砍伐約50%的森林,可以使當地平均溫度升高約1°C,而森林砍伐以及其他土地利用變化占全球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成為致使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05~2013年間的森林流失中,62%可歸因於商業耕地、牧場和樹木種植園的擴大,但在2010~2014年間,有一大部分毀林所造成的排放量是由國際貿易驅動的(29-39%)。
5.極端天氣事件已在2019年成為新常態
至今,海洋熱浪中有87%歸因於人為引起的暖化,而氣候變遷正在增加海洋熱浪的嚴重性,像有些地區已記錄到近7°C溫度異常。而自1982年開始,遭受海洋熱浪襲擊的天數也加倍,如果全球平均溫度達到1.5°C,預計天數會增加到16倍;如果上升2°C,天數將躍升至23倍。另外,許多模型也分析,在2°C的世界中,極端氣候事件的持續時間會大大地增加,如北美東部地區的暖乾事件,持續性會增加20%。法屬的地中海地區,極端降雨強度也在1961~2015年間,平均增加22%。不過每個地區遇到的情況還是不同,比如說,雖然過去觀察到聖嬰現象對南美的阿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的暴雨有強烈影響,但模型是預測接下來在21世紀裡,該地降雨量可能會下降15-30%。另外,在蒙古的極端氣候事件是受到太平洋的聖嬰-南方振盪(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現象影響,1960~2017年間,雖然該地的極端降雨有稍微減少,但暖化的極端氣候天數(尤其在夜間)明顯增加。
6.具有韌性功能的生物多樣性也受到威脅
陸地生物多樣性正承受氣候變遷的影響,預計全球增溫1~2°C情況下,平均已有14%的本土物種流失,許多物種也會喪失其35%的適當棲息地;而在目前升溫趨勢Business as usual情境下(升溫超過2°C),物種流失將高達1/3,適宜居住的氣候面積將減少一半以上。而當地球升溫2°C,至少99%的珊瑚礁及其生態系統服務會消失,影響超過5億人口的生活。另外,由於海洋食物鏈的變化,水溫上曾將減少魚類群種,像在淡水生態系統中,極端的夏季溫度會讓魚類死亡的數量在2050年翻一倍,到本世紀末將增加四倍。
科學家對物種消失的預測(圖:Future Earth) |
7.氣候變遷威脅到糧食安全以及億萬人的健康
預計到2050年,氣候變遷和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將導致全球蛋白質供應量減少20%,鐵和鋅各下降14%。而魚類群種的減少,也會讓全球人口的10%面臨微量營養素缺乏症。事實上,微量營養素缺乏已經造成許多疾病,大約有15億人缺乏鐵、鋅和其他營養素,有45%的五歲以下兒童死亡也歸因於營養不良。另外,在極端氣候事件會造成農業部門中80%以上的農損,海洋動物包含魚類、無脊椎和海洋哺乳動物,到本世紀末數量可能會下降17%。
8.最脆弱和最貧窮的人也是氣候變遷的極大受害者
若未能得到氣候緩解和及調適,到2030年將有1億人會處於貧窮線之下。未來每年因極端氣候事件的加劇而造成洪災和乾旱,保守估計也會讓陷入貧困的人口達到2千6百萬。另外,目前已證實貧困人口需承受氣候風險的脆弱程度,與社會經濟永續發展的地區人口相較,還高出8~32倍。而到了2050年,如果繼續缺乏適當的調適行動,將會使農產量的增長降低30%,也會讓14億的人口缺乏足夠水資源,並迫使住在沿海城市的數億人離開家園。
9.衡平與平等對成功的氣候減緩及調適扮演關鍵角色
目前,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比支撐永續發展目標裡基本社會保障、全民健康和教育所需的資金高出3.5倍。有越來越多的文獻已指出,人們認為公平、對政府的信任、政策有效性以及稅收的使用方式,是接受新政策的關鍵因素,就像如果政府沒有適當闡述減量措施的意義,甚至沒有採取社會平等措施的政策,就可能會發生類似法國黃背心抗議的事件。因此,在考慮政策的公平性和效率時,決策者必須具有所處環境的政治敏感度。
10.社會應對氣候行動的臨界點可能已經到了
根據研究,消費行為和家庭大約占7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果要系統性地改變社會,使其更有利於氣候減量,有21~25%的人口需要改變個人行為。而如果要推翻一個不合理的政權,大約需要3.5%的人口進行非暴力抗爭。今年9月20日,德國有將近250人參與氣候罷工(climate strike),雖然僅占全國人口的1.9%,但卻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同時向政府要求更好的氣候政策。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高級專員,畢業於歐盟Erasmus Mundus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多次參與聯合國各項與氣候變遷相關會議,擅解讀國際氣候和能源報告,並負責經營國際合作網絡、追蹤國際氣候談判進度和能源議題研究等。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