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謝鹽祭 重現往日鹽田風情
【記者曾凱佩/嘉義布袋報導】
位於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在布袋嘴文化協會的提倡下,成功將鹽場轉型為「文化鹽田」。除了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場的謝鹽祭系列活動外,還特地舉辦了工作假期等,可以讓民眾體驗晒鹽的辛苦以及晒鹽業特色的活動。期望藉由這些活動,讓鹽田文化重新被看見。
謝鹽祭今年的主題為「快樂鹽田心鹽村──海風的歌唱乎日頭聽」,布袋嘴文化協會執行秘書楊淨涵說:「謝鹽祭與其說是活動,不如說是洲南鹽場一整年下來的成果展,給社區一個回饋。」謝鹽祭當天,除了沿襲去年就有的踩街、闖關活動等,今年也邀請了紙風車劇團表演「武松打虎在鹽田」,並舉辦「海風的歌唱乎日頭聽──鹽田原創音樂會」。由駐村音樂家在深刻感受此地的「水、地、風、光」之後,製作「鹽創/原創」等歌曲。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表示,期望透過系列活動,將以往鹽工的勞動轉化成遊戲的方式,除了可以吸引一些散客,也希望達到教育、了解鹽田生活不單單只有苦情鹽工,及鹽業工作辛勞的特性。
民眾為後方石版畫「神光照鹽田」剪綵,揭開第五屆謝鹽祭序幕。記者曾凱佩/攝影
布袋晒鹽的歷史已逾三百年,在以前,鹽業甚至有「白金產業」的稱號。但就像台灣許多即將消失的產業,布袋鹽場由於人口流失、機械化取代人力等原因,在2001年面臨廢除晒鹽的危機。然而鹽田工作不分男女老少,常可看見一家人都在鹽田裡忙碌工作的身影。「鹽」對老鹽工們而言,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老鹽工謝土木笑著說:「自己晒出來的鹽自己用,晒鹽這件事跟日常生活沒有什麼分別。」然而,「鹽」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不同以往切身相關。因此,在2008年鹽田復晒之後,即使老鹽工們體力已不如以往,卻又可以再次與這塊一同成長多年的土地連結,「這是比開心還要更深刻的感覺。」楊淨涵認為。
老鹽工謝土木於鹽田障礙賽前示範如何洗鹽。記者曾凱佩/攝影
在廢晒與復晒的這八年間,布袋嘴文化協會展開鹽田轉型的工作,以成立鹽田溼地生態公園為基礎,希望將已經消失的鹽田,透過觀光轉型重現在大家的眼前。蔡炅樵說:「我們當初是想透過『謝天、謝地、謝鹽』的活動,讓大朋友、小朋友認識並了解生命意義的存在。」在認識鹽田的同時,同樣也被鹽田感動。然而,轉型過程困難重重,本來以為鹽田生態可以很快回復,但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不如想像簡單,目前協會希望用10年的時間來恢復過去7年廢晒造成的損失。而老鹽工們對於轉型的態度普遍樂觀其成。目前已83歲的謝土木說:「做了六、七十年的鹽,但是當初被政府收走,也沒有什麼辦法。」透過謝鹽祭,吸引了眾多年輕遊客參加,蔡炅樵表示:「不僅讓民眾學到製鹽,更希望讓大家了解環境教育及海洋生態。」許多原本對鹽田文化不熟悉的年輕民眾,也開始發現鹽田之美。
謝鹽祭在精采的音樂會及摸彩活動中圓滿落幕,截至目前的成果,蔡炅樵表示,永遠不會滿意,希望能在各個方面都做到最好。由於目前鹽村都還在一步一步地調整中,故尚未完全確定未來所有的活動,若未來有發現值得分享給民眾的內容,也一定會舉辦活動歡迎大家來參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