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氣候周登場 國際企業領頭邁向低碳目標
即便邁向低碳可能會帶給私部門不少挑戰,但這次紐約氣候周上,卻有許多國際企業承諾更嚴峻的氣候目標和作為,盤點下來,這些行動甚至走在公部門前面。
西班牙總統Pedro Sánchez發表演說(圖片來源:La Moncloa) |
文/王振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專員)
今年九月,一場史上規模最大的氣候週(Climate Week NYC)在紐約發生,聚集哥斯大黎加總統、西班牙總統、丹麥首相、加州州長、美國前國務卿等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以及上百間企業領袖,一同呼籲全球必須立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如此聲量浩大的氣候盛事,事實上已經進行了11個年頭。自2009年起,每年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統籌舉辦,而舉行時間剛好就抓在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試圖激起各國對氣候變遷議題討論的火花。
鎖定控溫1.5℃ 「氣候組織」領企業前進
深挖這次氣候周會議重點前,不得不先介紹一下「氣候組織」。這個能夠帶著眾多國際大型企業像是Google、臉書,一起攜手向前走的組織,於2004年成立,並以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攝氏1.5℃為目標來推動氣候行動。當前,氣候組織已成功推動數個名聲響亮的倡議專案計畫,如:We Mean Business(台達已加入)、RE100、EV100(台達已加入)、EP100、Under2 Coalition、Policy Action、Future Fund等。
這次在氣候周上,氣候組織一連串辦了數場工作坊,希望能帶給企業永續推動商機的「由上到下」(top-down)思維。比方說,一旦公司加入EV100或RE100倡議,則必須增加清潔能源產業的商機,過程中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供應鏈產業使用電動車或綠電,最好的案例就是蘋果集團加入RE100倡議後,大量要求供應鏈廠商使用綠電。
不過面對上層品牌企業的期望,接下來中下游供應鏈廠商是否要參與倡議,必須在財務面、環境面上等做評估,甚至也需考量整體大環境。就EV100倡議而言,目前企業共同卡關點在於貨運端,也就是電動貨車尚未普及之際,在貨運電動化上確實有難度。
走在政府前面 眾多企業集團露決心
即便邁向低碳可能會帶給私部門不少挑戰,但這次紐約氣候周上,卻有許多國際企業承諾更嚴峻的氣候目標和作為,盤點下來,這些行動甚至走在公部門前面。好比說,知名時尚集團Kering和世界最大的能源管理公司施耐德,就針對自身營運及供應鏈設下碳中和目標。而亞馬遜則承諾要購買10萬台電動卡車,並企圖比原定時間軸提前十年達成。甚至有超過80個企業承諾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以科學基礎計算為基準,來發展產業的氣候變遷行動策略,目標是2050年達到淨零碳。
此外,在生物多樣性上,許多企業包含聯合利華也有所投入。透過加入生物多樣性聯盟One Planet Business for Biodiversity coalition,從供應鏈及產品組合來保護及恢復生物多樣性,並呼應了聯合國今年提出的生物多樣性報告,希望能夠避免一百萬種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而HP則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不僅要復育20萬公頃的森林,還要投入1100萬美元於保育行動。
就資金動員上,這次在氣候周也取得不錯的進展,共計有49國130家銀行(代表47兆美元資產)於聯合國大會期間,通過“The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Banking”,承諾接下來的投資行為將與巴黎協定及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策略一致。而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世界銀行,及荷蘭、瑞士、德國等多國甚至宣布投入近八億美元,協助超過3億個小規模食品商,對抗更頻繁的水災、旱災及極端氣候事件。澳洲企業家Andrew Forrest也捐贈3億美元,邀請美國Fortune 500大企業自主參與,共同終止塑膠汙染。
隨著這次紐約氣候周的舉行,看起來有比過往還多的國際大企業已漸漸意識到氣候變遷背後的風險與機會,而確實自《巴黎協定》問世後,以及在川普宣布退出協定的詭譎政治氣氛中,企業的氣候行動越來越顯著,這股「由下而上」(bottom-up)的趨勢,將成為「巴黎時代」的主軸。
(本文原刊載於台達品牌雙月刊)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