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的對話 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在台中
【靜報記者 譚熙/台中報導】2009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12日在熱鬧的踩街中揭開序幕。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代表主任委員盛治仁表示,台灣非物質文化的保存起步雖晚,但從現在開始已看見未來藍圖,希望藉由這次兩岸文化的交流,讓台灣莘莘學子了解自己的「根本」。
今年第一屆舉辦的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特產從台北移師台中,現場分為兩大展產,「根與魂,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和「守護傳承,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特展」,展出時間分別為即日起至十二月廿日以及即日起至99年2月28日在台中文化創意園區盛大展出。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資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集相關的工具、食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台灣目前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的文物已有103件,面臨全球化下的同質文化問題,行政院文建會對於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正在進行蒐集和保存的工作。
「守護傳承,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特展」依據文化資產法將展場劃分為四個展區,分別為:民俗及文物區、傳統表演藝術區、傳統工藝區、原住民族區。民眾蕭琅惠說:「那些傳統習俗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節慶的祭典、祭拜以及生命禮俗背後有這麼多故事和涵義。」
民俗及文物區將民間三大信仰城隍、王爺和媽祖重現在展區中。展區中的城隍廟設計,是比人還大的城隍爺六部署,讓參觀的民眾有種被審問的錯覺。現場導覽員喬馳安表示,也許是太過逼真,很少有民眾真的走進去參觀,大多都是在廟門口探頭。
另外讓民眾較忌諱的是喪葬禮俗,從傳統「拼聽」到造木「巡山」完墳的過程,每個步驟都有詳細的介紹,民眾蕭琅惠說:「步驟繁雜,卻表現了台灣人對亡人的尊重與祝福。」
傳統表演藝術區的現場架起了傳統布袋戲的戲台,邀請到台灣布袋戲的人間國寶陳錫煌的徒弟吳榮昌,現場表演「打平台」,「打平台」是指布袋戲中「對打」的術語。吳榮昌一個人操弄兩尊布袋戲偶,精練純熟的技巧讓布偶活靈活現,雖然表演時間短暫卻博得滿堂彩。民眾陳彥文說:「現場演出的布袋戲和電視上播出的氣勢果然不一樣,和『潮州鐵技木偶』比起來,台灣布袋戲更讓人覺得澎湃。」
傳統工藝區中展出了交趾陶、漆藝、木雕、細木作、妝佛等傳統工藝。台灣傳統工藝源於民間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兼具台灣民間的樸實與地方色彩,民俗意象和宗教信仰影響了工藝形式的展現。
作品《公媽龕》和《太師椅》在表演藝術區展出的細目作匠師王肇楠表示,這樣的大型展出很值得,讓年輕一輩了解傳統工藝的藝術,檜木製成的家具和國外進口的家具不需要經過比較就可以知道價值。但王肇楠也感嘆,「學傳統技術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堅持傳承下去的卻很少。」
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二年級柳同學說:「傳統工藝區展示的藝品都讓人目不轉睛,尤其是木雕,非常精緻且細膩。」
2009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除了展出兩岸的文物外,還安排了現場展演,把展場化身為工作室,將傳統表演藝術和傳統工藝法在會場中呈現,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二年級吳同學表示,現場表演很吸引人,但可以再多安排一些時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