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農產結合生態 營造部落特色

2009/12/23 03:12
3,21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陳俊嘉、張婷婷/嘉義報導】

  達那伊谷位於阿里山山美社區,原本以農業為主的山美社區,透過達那伊谷生態復育,成功地轉型為觀光型部落,轉型後的觀光收入相當驚人。除了達那伊谷生態園區以外,社區結合當地產業以及阿里山整體活動進行促銷,也是成功轉型的條件之一。而達那伊谷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均分所有的觀光收入,讓全體居民都分配得到利潤。

 

達那依谷的產業轉型

  山美社區原本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生產山竹筍以及其他農產品,生活經濟來源還包括山林狩獵而來的動物。民國六十年代末期,連接阿里山的18號公路開闢後,阿里山與平地有了直接聯繫的道路,觀光人口開始大幅增加,使得原本豐富的林木遭到砍伐,開闢為民宿或餐廳,破壞原本的自然環境。除此之外,採茶業的興起,造成許多山林大規模開闢為茶園,削減了賴以維生的山林資源,使得山美居民不得不另覓生活經濟來源;加上採茶業需要大量人力,許多青年受雇於採茶業者,造成社區人口外流嚴重,改變社區由原本的自給自足,轉而成為必須依靠外來經濟的型態。

照片

結合觀光與傳承,發揚山美村傳統手工藝。記者陳俊嘉/攝影

 

  村內長老以及知識份子開會後,參考國外生態園區的例子,觀察到觀光業可提供許多工作機會,於是有了將達那伊谷溪改造成生態園區結合觀光區的想法。民國八十四年,保護生態園區建立後,除了規劃園區內賞魚區與步道以增加觀光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周邊產業收入,如民宿或餐廳。另外,鄒族傳統手工藝品如竹編、飾品等也可打通銷路。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安麗花說:「鼎盛時期,山美一年年收入曾達三千多萬!」除了驚人的收入之外,更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讓部落青年願意留在社區。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莊嘉卿表示,興盛時,山美社區的觀光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80%,觀光盛況可見一番,達那伊谷生態園區的成功,讓山美社區成功從原本的農業社區轉型為觀光型社區。

  除了達那伊谷固有的自然生態資源以外,山美社區還會結合當地農特產和生態園區進行促銷。在還沒有發展觀光之前,山竹筍就是當地重要經濟來源,社區營造協會成員楊白梅表示,達那伊谷生態園區打出名聲後,社區居民巧妙運用山竹筍製成周邊產品,舉辦「山竹筍祭」等促銷活動。透過農特產與生態特色的結合,山美社區成功的打造屬於自己的社區特色。

利益共享 創造共同意識

  由於達那伊谷生態園區的收益驚人,也引起財團的注意,山美村前村長安哲賢表示,當時在規劃園區時,某大財團開出八千萬的價碼要求轉讓達那伊谷的開發權,但是被他一口回絕。安哲賢認為,財團固然對觀光區的開發有一套方法,但是以利益為前提的經營,容易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無形中也剝奪居民的工作權。目前廬山以及烏來都是財團開發後,影響當地居民就業的例子,當地居民很少分享到財團開發環境後的利益,安哲賢說:「讓財團進來,原本的利益都被財團拿走,當地居民只能當掃地工。」山美以社區共同意識,抵抗財團進駐,保護當地居民的工作權。

  達那伊谷當初開發觀光的理念,就是以「達那伊谷由大家共有」的概念出發,生態園區的觀光資源為社區全體居民所共有,所得收入全數回饋居民,回饋的項目包括獎學金、老人津貼、疾病補助、鼓勵生育以及死亡慰問金,莊嘉卿打趣的說:「就是說生老病死,通通有獎啦!」在達那伊谷生態園區內,則有保護社區居民就業的措施,安麗花說:「在園區內開餐廳必須是山美社區的居民,舞蹈團成員也必須是山美人。」山美社區透過保護機制,保障了居民的就業機會。

  山美社區轉型成功的原因,除了讓生態園區的觀光收入變成全體居民所共有之外,更保障了居民的就業機會,讓居民有強大向心力。山美附近社區部落雖然也有相同的?魚資源,但無法發展起來,安哲賢表示,原因出在於他們沒有讓賺到的利潤得到公平分配。除了觀光收入之外,眾多觀光客湧入造成園區內民宿、餐廳的大量收入,也有分配一定紅利給居民,讓生態園區的利潤不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讓全體社區居民對達那伊谷有共同的社區意識。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