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那伊谷 重生與破壞
【記者陳俊嘉、張婷婷/嘉義報導】
達那伊谷溪位於阿里山山美社區,是台灣特有種「?魚」的所在地,同時也是鄒族的精神聖地。但由於阿里山公路開通後,外來人口增加,大量的觀光遊客導致環境破壞,毒魚、電魚造成魚群大量死亡,使得原本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以往乾淨的河流已不復見。於是居民們開始重視河川生態,並著手一系列的保護河川動作。
達那伊谷 鄒族忘憂谷
達那伊谷在鄒族語是忘憂谷的意思,由於達那伊谷溪上游有一顆被鄒族尊崇的聖石,同時,也因為美麗的景觀,以及溪流中豐富的漁產,使得達那伊谷溪被視為鄒族的聖地。達那伊谷是台灣特有種「?魚」的棲息地,?魚對生長環境相當敏感,只要水質稍微骯髒就無法生長,而達那依谷溪未被開發的乾淨水質,正適合?魚生長。山美社區對?魚保護不遺餘力,並於民國七十八年定下全台灣第一紙河川自治保護公約,公約內容主要宣誓山美社區每個15歲到50歲的人,都有義務保護達那伊谷溪,嚴禁任何捕魚行為。山美村前村長安哲賢表示,保護達那伊谷溪是全山美居民的共識,因為有了全體居民的努力,達娜依谷才能保有豐富的自然生態。
達那伊谷的美景,吸引觀光客慕名而來,卻也造成環境破壞。圖片來源/山美社區提供
達那伊谷的破壞與重建
自從民國六十年代末期,阿里山公路開通後,阿里山優美的景色吸引了為數眾多的觀光客,雖然賺取大量的觀光收入,但也造成環境破壞、生態保育出問題,甚至有遊客在達那伊谷溪大規模的捕魚,造成?魚數量急速減少。加上各種捕魚手法推陳出新,毒魚、電魚等激烈的手段也出現在達那伊谷,使得原本豐富的?魚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原本達那依谷溪分別由5個不同氏族管理,區域分明,越界就會受到嚴厲懲罰,但分段管理方式缺乏整體規劃,加上河權分屬於少數氏族,也無法讓居民有共同保護河流的觀念。
有鑑於此,民國七十八年,村長高正勝便開始說服5個氏族的長老釋出達那伊谷溪的所有權,讓河川使用權由少數氏族擴散到全體社區居民,山美社區協會前總幹事陽春梅表示,當時看到國外生態保護園區的例子,保育工作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全體居民的參與,而不是少數人努力。全體居民的共同保護意識形成後,河川復育工作才能更徹底地實行。氏族釋出河川管理權後,社區達成了停止捕魚的共識,讓?魚得到休生養息的空間,並且成立「山青隊」保護達那伊谷溪。山美社區協會理事長安麗花表示,目前達那依谷溪保護區域為6公里長的達那伊谷溪以及山美大橋上下游各2公里,總共10公里的範圍都由山青隊保護,嚴禁所有捕魚行為。山青隊成員由社區居民組成,主要任務為保護河川不讓外人入侵,陽春梅表示,因為盜捕魚者大多是晚上出現,所以山青隊主要是晚上站崗,防止毒魚、電魚的情形。其中山青隊成員平常也有其他職務,但是為了河川保護,仍願意盡心盡力。
經過長達五年的保育工作,民國八十三年時,河川生態終於恢復到原始狀態,魚群恢復到原本數量。安麗花表示,達那伊谷生態保育區是靠居民團結合作的成果,維護達那伊谷溪環境早已是居民共同的意識。事實上,?魚不只生長在達那伊谷,只要水質乾淨,都可見到?魚的蹤跡,其他有類似環境的部落,也想學習達那依谷這樣成功的案例,但都只學到皮毛而無法成功,達那伊谷成功的精髓,在於全體居民的共同保護家園的心態,居民凝聚力和社區意識是經由時間累積,短時間內是無法模仿。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