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失智症
這兩天的新聞,雲林一位90歲的老榮民,緊握著員警的手再三道謝,因為兩位員警巡邏時牽回派出所的失智老太太,是他失蹤多日的老伴。
發現老婦的場景,是在市區的車陣中,此起彼落的喇叭聲喚不起遠漾的記憶更叫不出眼前的意義,伴隨著呼嘯,揚起的煙塵阻住回家的路,隔絕了家中老伴的心急如焚。
不是每位走失的失智長者都如此幸運,年關將近,走失老人的案例增加。內政部統計,民國82年至98年底,因失智或精神障礙而走失人數共8909人,占總失蹤人口的27.75%。失智者可能行動自如,但出了門卻不知道怎麼回家。有人把失智症比做「忘川」,傳說人離世後要喝下一口忘川水,忘卻前世的哀樂,而失智者就像提前喝了忘川水,逐漸遺失今生的記憶。
過去家中長輩也出現失智症狀,冰箱裡一買再買的粽子堆成小山,但總是回家了。教人緊張的是尋遍小公園、菜市場,仍舊不見蹤影,不過幾分鐘的折騰閃過無數念頭,遠遠望見熟悉的白髮,像撿回了失去許久的寶物。可失去的終究不會回來。凝滯的眼神打量著看了一輩子的親人,像在問:「先生你哪位?我的小孫子跑哪兒了?」曾經以為這是一種懲罰,對被視為理所當然,對冷淡漠視敷衍的宣告:從今天開始我要活回一個孩子,當我忙著撿拾那些為了你們而流逝的歲月,沒有時間抬頭。
但失智既不是報應,也不是老化的必然,而是侵犯腦部,導致漸進退化的症候群。目前全世界每七秒鐘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全球每年就有460萬新病例,由此類推,到了2050年全世界會有1億名失智症患者。國內推估罹患失智症的患者有17萬人,但實際上就醫者不到3萬人。儘管藥物只能減緩失智的狀況,然從醫療成本的角度來看,早期關懷、延緩惡化所能省下的費用,以及減輕的家庭照顧壓力是很可觀的。
前陣子拜訪失智症協會,也談到雖然失智總是和老人劃上等號,但早發型的失智症所造成的家庭衝擊更為嚴重,這類四、五十歲發病的中年人,尚未從職場退休,甚至多處於事業高峰。家中經濟支柱成為受照顧者,而目前針對這些65歲以下的失智者,幾乎沒有相應的支持方案,著實讓人擔心。
所以平時多動腦、多運動、少抽菸,遠離失智危險因子。多與家中長輩互動,保持心情愉悅,若出現症狀就該主動諮詢,以延緩退化,讓失智患者跟照顧者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文/偉凱
相關連結:
失蹤老人協尋中心
台灣失智症協會
參考資料:
聯合新聞網,失智老伴尋回 90歲榮民謝警員。2010.1.3,B1雲嘉。
聯合新聞網,片段記憶抖著手…失智患寫忘川。2009.12.16,D2健康。
台灣失智症協會會訊第23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