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登山 有情有義能幾人?患難識人 泥濘識馬!

2020/06/08 06:07
2,511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登山 有情有義能幾人?患難識人 泥濘識馬!

 

※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深入崇山最需要將情義相挺變成生死與共的行動底蘊,歷經各種艱難困境的洗鍊,就像點燃了的火炬不是為了火炬本身而是光明周邊、照亮前路。曾經的山林生死情誼,猶如一瓶珍藏百年佳釀,散發著一股熟成的清香,口感既溫潤又溫馨。 ※

 

「食人一口,還人一斗。」這是台灣本土俗語,講的是受人恩惠要懂得回報,在遠古的《詩經》裡也有類似說法,「投我以木瓜(非現在吃的木瓜而是另一種果質堅硬的榠楂),報之以瓊琚(美玉)。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給我果子,我回報給你美玉,這除了加重答謝餽贈之外,更是永遠珍重、珍惜這份真情真意而不忘!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也!

登山,有些人嘴裡常說為朋友可以兩肋插刀?可是,在山上真正有事時,往往「閃躲唯恐不及」?患難見真情,一點不假!只有處在患難危疑時,才能看清楚,誰是真心對你好,誰是假意對你笑?誰能同舟共濟,誰在現實中離去?我們登山人以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才是登山人的真山情、真精神。患難識朋友,誼長情永在,不是嗎?

2007年5月底在中國許多網站上都轉載有雲南日報的一則關於攀登聖母峰而患難與共,進而義結金蘭的「故事」。略以:

任子翔、張京川和安少華等3位中國登山家,一同於5月16日早上8時許攻頂聖母峰成功之後,在下撤時,其中一人之氧氣瓶氧氣用盡,勉強回到7790M營地,此時3人之體力均已耗盡,只剩2個氧氣面罩,將僅有的一點點氧氣彼此輪流且適時地用在最危急者身上,如此捱到天亮。當他們都稍微清醒時,知道這一切,眼淚再也無法控制地嘩嘩流下,3位攻頂聖母峰的勇士、英雄們,「在人與人感情面前,在純真的友誼面前,誰也無法掩飾內心的情感,聖母峰的兇險、聖母峰的雄偉在這一刻卻比不過3人所流露出的最真摯的感情,攻頂成功的喜悅在此時此刻根本與真情難以相比,3個寧願流血也不流淚的男子此時早已成為了淚人,這是『友誼之淚』,更是『真情之淚』。」在小小帳篷內用雪代酒,請聖母峰做見證,義結金蘭,讓友誼升級為至交並相互鼓勵,一定要安全撤回到大本營。

台灣光華雜誌曾在1989年10月號上,刊出一篇題為「昔日助你上玉山,今日背我登富士」專文(鄭元慶撰稿),是登山隊與挑夫之間有情有義的感人故事。略以:

1965年底,日本大垣山協組隊來台灣登山,僱用了3位東埔布農族原住民幫忙當挑夫,當時32歲的史進是挑夫之一,協助日本隊攀登玉山成功,卻在下山時,當隊伍走到對關和樂樂之間,經一處由幾根木頭搭成的便橋時,其他登山隊員都先通過了,揹了較重裝備的史進走在最後面,卻壓斷了木橋而墜谷,傷了脊椎。史進他回憶說:「橋斷之後,曾用一隻手攀住殘木,可惜下墜之勢太猛,無法抓穩。幸好,在半空中翻個身,用背部背包著地,抵掉一些力量,才撿回一條命。」雖無嚴重外傷,卻站不起來,跟著整個背部開始劇痛起來,同行的族人挑夫砍樹做成擔架,抬他回東埔。經治療一年後出院,此後也僅能靠柺杖和輪椅行動了。日本登山隊始終認為那時的隊員都要負起道義責任,日本山友對他感到非常抱歉,還親自去向史進的父親道歉,日本人因為這對父子的原諒而感動落淚。14年後(1979年12月底),史進被大垣和山梨縣的山友輪流揹負上山,為了他的安全,日本山友還安排醫生同行,設想周全,史進拄著柺杖立於富士山頂(標高3776M),怎能不百感交集?他在富士山頂上說:「經由這麼熱烈的幫忙,14年後我才能再度登山,感謝各位的友情,也感謝上帝。」對一位以山為家的布農族人,那是既興奮、又暗帶哀傷的時刻。史進這次也同時登上了日本伊吹和北阿爾卑斯山頂,一償他的夙願。這則感人故事,當年在日本曾轟動一時,電視台也製作了專輯播出。看看日本人這樣地對待異國的嚮導、挑夫,在台灣就有記者感慨的說,「這溫馨的故事可能發生在台灣嗎?」

朝飲山徑之晨露,夕餐叢林之落英。世無知音,唯山悅己。登山就是一場生存遊戲,尤其是深入崇山峻嶺中,不確定因素或突發狀況會有一些,周遭若有些山友在也好因應?故說,登山這一活動似乎較適「群體性」?在群山裡,登山隊伍中的成員所遇、所感都為行山者帶來激烈的身心感知及患難與共的情感刺激。你登山,你將從自我的想像中去賦予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屬性,同時也從各色各樣的行山者身上做了最直接與最實際的深刻相遇。於是,你終將釐清你在一支登山隊伍中的角色,且應該用什麼態度去詮釋和實踐這個角色的意義和任務?

~ 百岳老查 2020.06.08.

 

附 記:

山有一種致命的誘惑力?不管登的山有多大多小,沒有一點實力外加一點好運氣,是極有可能把命都留在山上?所謂運氣,不外乎適時有人伸出援手,或即時發動救援,化解危機。但這種好運氣,可遇不可求!好的登山夥伴就像革命夥伴之一般,企業名人戴勝益說:「同甘不一定能交心,共苦則一輩子會記住。」這用在登山領域上尤其貼切!本圖片是百岳老查參考網路照片所塗鴉的,望圖生義,似在陳述登山互助情境?結伴登山,「雖無刎頸交,卻有忘機友。」團進爬山,雖然大家都不是以命相許的「刎頸之交」,卻是彼此不存機心、坦誠無私、患難與共的朋友!深入山區發生了意外,只有彼此扶持,想方設法共同去克服,怎忍心脫隊獨行?嗚呼,山中何所有,朝夕狀況多,豈可自愉悅,不堪各自飛?萬一災難來時滿天風共雨,唯有團隊同遮護,方得見青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