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存敬畏之心 何須作孽毀蓮台?
登山 存敬畏之心 何須作孽毀蓮台?
※ 一般登聖母峰時,雪巴嚮導通常在抵達基地營後,很快就會搭建一個臨時神龕,在祭拜過神明之後,雪巴人才能、才敢進入危機四伏的昆布冰瀑,這就是登聖山的規矩。若祭拜儀式未做,絕不敢貿然上山,世界各國登山客也只能入鄉隨俗的尊重且大多數山友都會跟著做? ※
入山,不管你信不信神?也不管你信不信邪?對大自然保存一種崇敬之心、保有一點敬畏之情,或許是必要的?近代史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理學家,也是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國藩,一生敬謹從政,思慮清新,他說自己平生有「三畏」,即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對人、對事、對物都存敬謹敬畏之心,步步為營,其成就豈是偶然?(崇敬、敬畏大自然,就是「畏天命」的一環)
敬畏是人生的一種態度、大智慧,甚至是一種修行?「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為人處事甚至是對外在自然環境,如果不能時時存有一點敬畏之心,人的心態可能會變得無所謂而肆無忌憚、而為所欲為?終將招致苦果?登山,最不要顛倒妄為、喪失良知,深入崇山峻嶺間尤須戒慎恐懼,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行山者宜作如是觀、如是為!
山,有山神,登山人敬請姑且信之!舉頭三尺有神明,就是指大自然間存在著各種規矩和禁忌,違背了,其逞罰將是立即而明顯?百岳老查不是迷信的人,但每次入山都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山徑旁的小廟、罹山者的悼念石座或紀念牌,都給予最大的尊敬與禱念。若入得了山而無所忌畏,似乎「危與亂,就在其中矣?」日昨(2020.08.25.)報載,「太魯閣錐麓古道風景秀麗、名聞遐邇,除了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最熱門登山步道外,更是園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但昨天下午有山友發現,位於古道山壁上60公分高的觀音像遭人刮花雙眼雙臉、形同毀容。」太管處游處長表示,「錐麓古道不僅是先民通行要道,更是重要的歷史遺跡,園方特地將整段錐麓古道列為『史蹟保存區』,裡面一草一木都不能任意破壞。」如此惡質行為,不怕天譴嗎?
上述「破壞之舉」如果是被人刻意所為,那作孽者你以為你登山亂搞,神鬼不知嗎?「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規,萬物有法則」,不知好歹的你,該觀音石雕像又犯著你什麼?破壞神像就等同佛書所說的「出佛血」(宣化上人說:「出佛身血,就是佛在世的時候,你傷了佛的身體;佛入涅槃之後,你把佛像毀壞了,或者把佛像的一個耳朵,或一根手指頭弄掉了,這都是等於出佛身血;或是紙像,你把它燒了,這也等於出佛身血。」)是屬「五逆」之罪,是極惡!急急如律令,現在山中神鬼,豈能、豈會坐視你的胡為?
「錐麓古道是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更早期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要道,原路徑只有30公分寬;西元1917年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將小徑拓寬至1.5公尺,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當年壯丁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頂垂懸而下開山鑿洞,當年築路危險死傷無數,日本人才在當地開鑿觀音像,保佑築路平安。觀音像至今已有103年歷史,卻遭人毀壞實在讓人傷心。(文史專家邱信文)」登山客的素質何以變得如此低落、邪惡?「莫以惡小而為之」,也許你有不同的信仰,但矗立供奉在古道旁的神尊,祂一樣保佑你登山平安,你不但沒有感恩,還恩將仇報,予以「毀容」,是可忍孰不可忍?
「敬,警也,恒自肅警也。」既敬既戒,生活上就是要警示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很多人的無所「畏」,匹夫之勇般的天不怕地不怕,這只不過是毀滅前的壯膽吹哨行徑?登山客,心存敬畏、愛護大自然,山林自然會回報你滿眼春色;用山心山情來深化自己的夢想,自然就會讓你迎來屬於自己的一段春色與芬芳。「知止不殆」(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到危險),還自然以自在,親近大自然,瞭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共享大自然,何樂不為呢!
~ 百岳老查 2020.08.31.
附 記:
1.照片AB均引自2020.08.25.東森新聞雲。A.有民眾拍下錐麓古道上觀音像遭人毀容情形(圖/翻攝自楊偉仁臉書)。B.該石雕佛像位於錐麓古道第2隧道內,是1914年至1915年修建錐麓古道期間所留下,已超過百年歷史,許多民眾行走在錐麓斷崖上經過佛像前都會虔誠膜拜。照片C.是台灣山野樂活協會2017.08.29.在其臉書貼出的錐麓古道行程照。
2.惟2020.08.28.自由報載:「錐麓百年觀音像傳出遭人刮花臉,近日持續受到關注。事發後,太管處派保育巡查員,並會同保七總隊第9大隊員警勘查,前天發新聞稿表示『佛像外表與形體並未有任何破壞』,且『僅臉部略有刮除之苔痕』,經擦拭已恢復原貌。此舉引發部分文史工作者認為不妥。花蓮文史工作者葉柏強在臉書寫道:『這就是破壞!不是刮苔!古物受損與否應該讓專家鑑定。』他認為國家公園應重視文化資產受損,官方說法簡直就是『歡迎大家幫石佛去角質。』質疑認定太隨便。」各位山友,請大家再仔細看看那照片,這像是善意的「刮苔」嗎?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百岳老查呼籲:管山的,敬請把山林裡的一草一木一物當回事,盡力維護保存之;登山的,對神靈、對自然、對萬物心存敬畏並加以愛護,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的方便門。須知,你敬神、敬大自然,神與大自然亦以同樣歡欣之情回敬你。一念之差,便入惡趣,豈能不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