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埤頭 傳承米文化
【記者陳品歡、吳筱柔/彰化報導】
傳統台灣人以稻米為主食,但隨著社會工商業化,農地面積大量減少,加上多元的飲食文化影響,現代人已愈來愈少吃「飯」。有「穀倉」之稱的埤頭鄉是目前少數仍保有大規模稻田的鄉鎮之一,為了避免稻米產業衰退,埤頭鄉農會致力於將傳統農業現代化,讓米食產品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與消費型態。而聯米企業也在當地建造了一座中興穀堡,於2010年1月正式開放,希望將稻米知識與文化廣為發揚。
民國六十年時,台灣稻穀種植面積約有七十五萬公頃,到了民國九十七年時降為二十七萬公頃,短短三十年內種植面積減少64%。除了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外,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產量已經縮減的稻米仍有供過於求的情況。中興穀堡導覽員吳明軒說道,會造成稻米的產量大幅衰退,是由於現代人飲食西化的影響,副食品的增加使得食米的人口越顯減少。為改善稻業衰退的現象,埤頭鄉農會致力於將米食精緻化,像是從原本的大包裝米,改成符合現代消費者需求的精緻包裝。當地稻米企業也積極研發多種與米相關的副產品,例如米軋糖、米化妝品、米冰淇淋等。吳明軒認為,透過米食精緻化,希望能夠提升米的價值。跳脫以往對米食的既定印象,創新的米產品,希望日後能外銷到世界各地。
今年1月剛開幕的中興穀堡,外觀設計就像是歐洲的莊園城堡。
記者吳筱柔/攝影
鑒於國人對稻米的了解愈來愈少,早期在埤頭的芳隆米行(今聯米企業),在當地建立了中興穀堡,希望透過這座稻米博物館保存台灣的稻米的文化,以及將稻米知識傳承給下一代。中興穀堡營銷部主任許翠容表示,米食文化受到西化食物影響逐漸衰退,其總經理劉德隆先生有感於此,因而建立了一座稻米博物館來守護台灣的稻業。埤頭鄉為聯米企業米的重要產地,選擇在當地興建中興穀堡,除了是希望將米的產製流程介紹給人們知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成為埤頭鄉的地標,發揚地方農業特色。許翠容說:「只要吃一碗飯,就是給了農民一碗飯。」希望讓更多人看到農民辛苦栽植的成果,讓大家更關心台灣這塊土。聯米企業認為,捍衛這塊台灣這些田地是台灣每個人的責任,透過中興穀堡收藏、展示稻米文化,盼能讓更多台灣人了解台灣農民的苦心及稻米危機。
埤頭鄉擁有「穀倉」的稱號,源自於其豐富資源的地理環境。埤頭鄉位於全台灣最長的河川濁水溪沖積而成的彰化平原,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4~25度。良好的氣候加上濁水溪上游流經合歡山,挾帶大量的礦物矽酸鎂,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使得埤頭鄉為台灣重要的良質米生產地之一。早在日治時期,埤頭鄉就開始開發大圳、大埤以發展農業。即使到了民國六、七十年,各鄉鎮農業面臨轉型之際,埤頭鄉農民仍致力於種植稻米。不過,在面臨眾多米品種的市場競爭之下,埤頭鄉農會供銷部認為,有機米是個值得發展的市場,於是打著「純濁水溪有機米」的名號,埤頭鄉建立屬於自己的有機米品牌。埤頭鄉因此成為彰化第一個有機米的生產地,而目前埤頭鄉農會也全心輔導農民投注在有機米的栽植。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