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服務性社團 面臨現今社會考驗的求生之道
記者吳侑承/台中採訪報導
靜宜大學慈幼社社員在台中沙鹿親子館進行教學(圖:靜宜大學慈幼社提供)
教育部每年都會提供產學基金,以補助各校推動青年參與志願服務計畫,為培養青年具備服務學習知識,協助解決社會問題,培養社會及公民責任。靜宜大學慈幼社是個相當典型的例子,其服務的對象有兒童病房的小孩、早期療育的小孩、自閉症小朋友等,三大不同領域的孩子。然而,少子化及大學生參與社團意願降低可能為社區服務這件事帶來挑戰。
為了鼓勵大學生結合所學,發揮志願服務的影響力,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出青年志工參與服務計畫,推動各大學的服務性社團或青年志工團體進行社區關懷服務。
靜宜大學慈幼社提供
根據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統計,今年已經有15批次的青年自組團隊參與志工計畫入選,而每個計畫將以獎金最高新臺幣3萬元進行補助。
且計畫內容必須以在地青年志願服務網絡、啟動青年志願服務創新、整合青年志願服務資源,這三點作為主要考量,並以積極的心態與行動投入其中。
靜宜大學慈幼社幹部陳昱翔說明,該社團的社區服務活動有三種出隊模式,分別有幼幼、早療及自閉出隊。幼幼出隊一次約六人左右,服務地點在台中沙鹿親子館,主要是教導3~6歲的學齡前孩童如何製作手作小物,像是編織品、繪畫、手鍊…等。
早療出隊一次約8人左右,服務地點在台中沙鹿兒童福利服務中心,主要是為了讓早療兒童的父母有個照顧的喘息空間,特別設計在週末有相關的活動可以讓他們一同參加或代替照顧。
自閉出隊的規模較大,一次出隊約30幾人左右,其中有分8位的工人與24位的志工:工人負責活動的前置作業、遊戲設計、排定活動流程與內容、召開行前會、籌會…等,活動當天則是擔任隊輔、主持人的角色;其餘志工則協助當天整個活動的進行,並與自閉兒個別做接觸與陪伴。然而自閉兒的年齡層較為廣大,0~40歲的自閉症患者都會是志工們可能會遇到的對象,所以更加考驗社員們遇到問題的應變能力與處理方式。
陳昱翔補充,慈幼社雖然有不同性質的活動,但服務的宗旨只為幫助病童增加學習與社會適應的機會,帶給孩童快樂與支持,並同時培養志工人文素養、社會關懷的態度,進而推廣服務社會的精神。
陳昱翔笑談關於慈幼社未來的發展。郭書安 攝
近年大學生參加社團意願降低,吹起倒社潮。現代大學生活動、娛樂多元,有許多人偏好宅在家,參加社團的意願反而變低,許多社團因招生人數不足而倒閉。以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的椰城服務社為例,他們以漁村、山區服務為主,包括家電維修、課業輔導等,高峰時社員近兩百人,但這類耗時費力的社團已不受大學生們的青睞,去年社員只剩下四人。椰城服務社社長黃柏源說,多數同學覺得服務性社團很辛苦,很難招到新社員,瀕臨倒社,如今轉走「小而美」路線。
陳昱翔對此解釋,雖然慈幼社目前沒有這個問題,但是確實需要對此問題做長期計畫,畢竟少子化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若將來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許可以開設服務課程、外出募款、聯合其他社團做活動…等,除了讓社員更積極參與社團,也更讓社團往多元化、活潑化的方向發展出特色。
華碩在2016年推出陪伴機器人「Zenbo」,其設計特別針對老年化社會下,銀髮族居家陪伴的智慧機器人。此外,工研院今年更推出「PECOLA樂齡陪伴機器人」,運用環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技術關懷、陪伴獨居長者,這類技術將來或許也可以應用在兒童照護上,機構中的自閉兒與早療兒若也能透過與機器人的互動找到樂趣,獲得陪伴,那麼社區服務的存在也許存在著被取代的風險。
正在與陳昱翔討論關於現代的創新科技。郭書安 攝
即使網路的發達加上手機的普及,使得社會逐漸轉向AI人工智慧的科技時代,但陳昱翔認為科技始終不可能取代社會服務,因為社會服務存在目的就是與人互動,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達到情誼上的交集,並傳遞理念或想法,甚至是文化的流動、知識的傳遞…等等。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