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健康的熱愛】

2021/04/11 11:00
1,882次瀏覽 ・ 18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英國專欄作家西奧多·達勒姆普爾(Theodore Dalrymple,*註)近日發表文章「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健康的熱愛(On Love of Life and Love of Health)」,當中提到他出生的那一年(1949年),英國有75%的男性吸菸,50%的女性吸菸。

他描述在那個時代的電影中,要判斷一個男人是否為紳士,就要從他為女人點菸時,那種精準優雅地拿出打火機的姿勢來看,因為他的打火機永遠不會卡住,總是很輕鬆地第一次就點燃,證明著他的能力和世俗的成就。

的確,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美國家吸菸率曾高達六成,近八成的男性為老菸槍,也有半數女性是吸菸者,甚至兒童青少年開始吸菸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也就是說,在那個沒有菸害科學證據與細節的年代,吸菸是大部分人民的生活日常,更是個人的自由與喜好!

例如,在美國電影《驚爆13天(Thirteen Days)》中,也自然呈現了驚人的吸菸畫面。故事描述1962年發生古巴危機事件,該片一景是美國的甘迺迪總統在白宮召集文武百官舉行緊急會議,在會議室內除了總統外,現場議事的海陸空將領及國防參謀司令等人有三分之二是一邊吸菸、一邊商討如何應對危機。

但是達勒姆普爾卻認為,如果因此而以為當時有這麼多人吸菸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懂吸菸有害或尼古丁會上癮,那就完全錯誤了。事實上,雖然當時他們沒有像我們現在擁有確切的科學實證,但吸菸者本身還是很了解吸菸對身體的傷害。

達勒姆普爾本人也擔任過獄所醫師,他曾開玩笑說:「吸菸是犯罪的起因。」因為在他服務的監獄裡的囚犯幾乎100%是吸菸者!他認為他們會吸菸的原因有二:1.這些囚犯絕大多數是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教育程度不如上層社會的人,或許他們知道菸害事實,但是他們比較缺乏理性,不會根據事實來停止或改變自己的吸菸行為;2.低層階級的生活壓力重重,人們沒有享樂的資源,以至於只剩下吸菸了。

達勒姆普爾也提出,如果談到數十年後整體吸菸人數逐漸減少的原因,跟與吸菸者是否意識到吸菸危害並沒有直接關係!

達勒姆普爾舉例說,義大利名作家伊塔洛·斯維沃(Italo Svevo,1861—1928)有一部關於吸菸的作品集,標題為「最後一支菸」。斯維沃在給妻子的信中數百次發誓要戒菸,照理說他所抽的每支菸都應該是他的最後一支,他到診所尋求幫助,還在診所待了一段時間,但最後沒有堅持到底,他甚至還逃離診所。斯維沃繼續吸菸,最終死於車禍而不是疾病。

斯維沃多次承諾要戒菸,是因為他的醫生經常警告吸菸有害他的心臟、肺部和胃,他也很清楚這一點,但是他沒有成功,因為對他來說,還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情。斯維沃認為吸菸會引起精神官能症,而作家必須要有神經質才能寫作,因此他寧願為據稱由吸菸引起的官能症而犧牲健康,並在必要時犧牲生命。

二次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建設復甦與經濟起飛,帶動醫藥科技的進步,尤其是1964年美國發表完整的菸害白皮書,讓菸害不再是個人推測或感受,而是透過真正的科學實證提出警告,也讓醫藥公衛社運人士開始得以介入,勇敢站出來推動拒菸,過去吸菸者佔多數的西方社會開始醞釀改變。至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第一個國際公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更帶動全球菸害防制集體大步提升,曾經成人吸菸率達六成的英美先進國家,經過逾半世紀努力,成人吸菸率已降到14%的歷史新低(2019年)。

全世界已有6.5萬份科學報告證明紙菸危害惡名昭彰,在21世紀的現代,菸商為了穩固市場並爭取更大營利,相繼推出了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先用「無害、戒菸」噱頭來推廣,再以「減害、取代」行銷,鼓勵成年吸菸者轉換使用電子煙及加熱菸,卻也讓新型菸品成為青少年的入門菸。

照片

斷開菸的枷鎖~重返健康人生!圖取自Pinterest。

*註:西奧多·達勒姆普爾(Theodore Dalrymple)是一位退休醫生。他是《紐約城市日報》(City Journal of New York)的特約編輯,有30本著作,其中包括《底層生活》(Life at the Bottom)。他的最新著作是《禁運和其它故事》(Embargo and Other Stories)。

英文出處:大紀元「On Love of Life and Love of Health」https://www.theepochtimes.com/on-love-of-life-and-love-of-health_374949…

文: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副主任 呂姿毅

*為揭露菸商真面目,扭轉網路充斥菸商扭曲誤導的現況~由國內權威醫師組團隊開設「台灣拒菸聯盟」此專頁。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