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公立私塾為先 後有文昌護地方
信仰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常在地方上的廟宇一帶也是最為熱鬧的地方,位於台南縣善化鎮中心的慶安宮,屬於國家三級古蹟,至於寺廟特殊之處內部一次供奉著六個文昌帝君。
有別於一般的廟宇,慶安宮前身是文昌廟與學校,因此對於文藝活動較為重視每年元宵節都會在廟前廣場舉辦猜燈謎等活動,據當地文史研究者洪景星老先生所說,在善化的多位耆老與文史工作者要求下,慶安宮在中秋節會舉辦祭祀六文昌的活動,並會定期出版文學期刊,供人閱讀與探討。
慶安宮歷史可追朔到明朝崇禎年間,當時台灣是處於荷據時期,荷蘭人為教化平埔族,在此設立語言教習所,將當時西拉雅族的語言用羅馬拼音的方式,教授當地平埔族。之後一六六二年荷蘭人敗於鄭成功徹離台灣,沈光文渡海來台開設私塾,於清朝時改為文昌祠,清末時遭到地震摧毀,重建後命名慶安宮。
關於六文昌的數目,洪景星老先生說,這六位文昌不是同一個人,分別為文昌帝君、倉頡祖師、朱衣神君、魁斗星君、純陽師祖及後來加上的沈光文。說到沈光文,沈公可以說是台灣版的至聖先師了,在明末清出時,沈公從金門渡海回泉州時,突遇暴風雨而漂流至台灣。
沈光文在先今的高雄一帶登陸後,沒辦法只好先定居於羅漢門(即現今高雄縣一帶),之後移居目加溜灣社(現在的台南縣善化鎮),就在此教書直至去世為止。而當時沈公教書的私塾,就是現今的慶安宮。
說到沈光文的貢獻,當地文史工作者黃耿國表示,沈公在現在慶安宮地址上,建立書堂結社吟詠,並且行醫地方,而有「台灣的孔子」此美譽。不僅如此,他也是「台灣美術的播動者」,以繪畫的方式記錄了台灣的山川地形。
關於六文昌,當地耆老洪景星說,民國六十七年,鑑於沈光文對當時教育有實質且重大的貢獻,在善化火車站前立碑紀念,民國七十一年時,造像入祀慶安宮中與五文昌並祀,形成了多個文昌同處一地的特殊景象。
慶安宮歷經多次的轉變,從一開始的荷蘭人語言教習所到沈光文的私塾,之後的諸羅文廟(文昌廟)到現今的慶安宮。這些事件成就了此地的歷史地位,並留下了許多古物供人研究,如廟內的地板上有若干凹洞,據說是古時候人下棋用的,而旁邊的孝親故事浮雕,則散發著一股藝術氣息。
洪醒星老先生研究善化鎮歷史已有多年,他說慶安宮是當地文化發展的中心地帶,現在也是善化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每年大考將至時,就有不少應考生前來參拜六文昌,祈求能考得好成績。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