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勢竹編沒落 傳統手藝恐失傳
【靜報記者 傅琪庭/台中報導】精巧的手工,繁複的程序編織成美觀樸素、簡約大方的竹編藝術品,台中縣東勢鎮石城地區早年為台灣竹編的重地,但在塑膠製品的取代下,竹藝編技逐漸式微,目前東勢鎮石城地區只剩下三位編織師傅默默為竹編技藝傳承。
東勢鎮石城地區盛產竹子,民國五十年至七十年間,是石城地區竹編繁榮時期,也是當地的重要經濟產物,早年經常可見石城街上婦女圍在一起做斗笠、竹簍、畚箕的景象。但由於社會型態的轉變,當地居民開始種植水果,竹編製品已不再是唯一的經濟來源,再加上雨衣、雨傘、帽子、塑膠提籃等製品的取代,竹編製品銷路下降。而年輕一代不願意學習,使得竹編技藝日漸沒落。
竹編最重要的材料是竹子,使用的竹子品種包含桂竹、刺竹、麻竹、長枝竹,每一種竹編製品使用性質不同的竹子製作,像是桂竹堅韌富彈性、麻竹材質柔軟,製作出來的竹編產物也不同。
製作竹編需要用到的工具包括有柴刀、十字木製切割器、篾橋、尺;製作竹編首先師傅會到附近的竹林砍竹,然後將竹子運回家中,與大多數的竹編品的前置準備工作相同,主要為「剖篾」,先用十字木器切割器將長竹分剖成四等份,再進行長細竹絲的剖篾,剖篾是將竹絲一次又一次的剖薄,剖篾過程非常危險,手必須貼著刀片與竹片間剖,一不小心就會傷到手。
在石城地區,竹編師傅都具有將長細竹絲剖成約零點一公分薄竹篾的功力,剖篾後,習慣使用「夾門」工具進行過劍門的手續(調整竹篾的厚度)。經過如此繁複的程序後,竹編主要的材料竹篾才準備完成。
編織不同的竹編物除了選擇竹子的品種外,還會依照竹編物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寬度及厚度的竹篾,確定竹篾之後,又是另一個複雜的編織工程。以編織竹花籃為例,需要起底、編底、編上頂編、編橫邊、編腳、提把裝置,整個竹花籃才算完成,整個編織過程中非常辛苦,師傅需要不斷用尺量底座的每條竹篾長度、竹篾擺置的角度是否相同,編織時要小心翼翼地彎曲竹篾,折斷竹篾,一切就要重頭開始做。
今年已經八十歲的竹編老師傅江阿本,自十餘歲開始跟隨父親習得竹編技藝,至今已六十餘年。江阿本是位全能型的傳統竹編師傅,他會編織菜籃、籃球、花籃、插箕、火?、笠?(斗笠)、龜甲笠、魚籠…等各種傳統竹編品。江阿本表示,早期石城地區是整個庄都在製作竹編品,一個庄完全做笠?,另個庄就會完全做竹簍,做好之後就會拿到街上賣,但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製作竹編品了。
目前江阿本還會編織一些竹織品變賣當做零用錢,為了因應民眾需求,江阿本也開始學習編製新式的竹編品,只要讓江阿本拆解看過後,他就能編出同樣的竹編製品,此外還發明竹編的矯正脊椎護背。江阿本的全能竹編技藝,也讓許多團體邀請他去傳承竹編技藝,甚至有台中市的一家私立小學邀他去教外國小孩竹編技藝。
江阿本表示,學習竹編真的很辛苦,需要花費半天才能完成一、兩樣成品,編織的時候還需要蹲在地上,然後跟著編織品繞來繞去,年輕人都無法承受這種辛苦,即使對竹編製品有興趣,也會因為無法承受辛苦而放棄。
另一位編織師傅劉欽琳主要編織精美細緻的竹編品,像是手工精細的竹編包、創意的竹編時鐘、精美的水果盤。劉欽琳表示,以往石城地區的竹編品是編織實用性高的製品如笠?、竹簍、畚箕,但是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便宜的產品取代,像是大陸進口一頂笠?只要五十元,但是純手工的笠?起碼要兩百元,石城地區的竹編製品已面臨這種衝擊。
因此,劉欽琳開始製作手工精細的新式竹編品,讓民眾可以做為收藏品,但是這種精美的竹編藝術品付出的心力也相對多,造成工本費高,也讓民眾只敢遠觀而不敢購買,劉欽琳說:「製作傳統的竹編品無法做為主要經濟產物,製作新式的精美竹編品,民眾卻不願掏錢購買,真的是人家說的藝術家都是死在街頭上。」
針對竹編技藝的傳承,劉欽琳表示,現在的年輕人無法吃苦,這是一種費時費力卻無法賺錢的技藝,竹編技藝也就逐漸式微。雖然目前鎮公所及農會都會定期舉辦課程,讓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學習竹編技藝,但是學習技藝後,如果沒有時常練習編織,竹編技藝還是會失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