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樟腦產業重生 末代「腦長」有女創新
【靜報記者 傅琪庭/東勢報導】臺灣曾經有「樟腦王國」的美譽,樟腦、茶葉、蔗糖並稱「台灣三寶」,隨著工商業勃興,樟腦業務逐漸式微。台中縣東勢鎮的寶島燻樟家族,祖先自日治時期即從事製樟腦行業,傳承至今已超過一百年,至今仍不斷推陳出新,延續家族傳統。
寶島燻樟家族的第三代吳能達,是現今台灣唯一擁有腦長資格的「末代腦長」,至今仍堅持採用古法製樟,第四代小女兒吳素萍不忍見台灣樟腦產業沒落,推出燻油手工皂,透過網路行銷,讓古老的產業重獲新生。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是世界天然樟腦的主要產地,無論品質、產量都堪稱世界第一,工人在山區砍伐樟樹,於腦寮內將樟樹切片蒸餾而得樟腦油與腦砂,運至加工廠內,經過分餾、冷卻、分離油份、昇華、加工等過程,製成各種產品。其中一項產品「賽璐珞」(Celluloid),是樟腦經高溫高壓下製作合成塑膠物質,在二十世紀初期,廣泛用於假牙、刀叉炳、文具、玩具、胸針、耳環、粉盒等。
台灣的樟腦業傳自清代福建漳州,使用陶缸凝結樟腦,又稱為漳州式腦灶。日本時代則使用日式腦灶,包含蒸餾設備、冷卻設備、油水分離設備等。日治時期吳能達的父親吳祿生除了在山中焗腦,也經營貿易事業,還將台灣蘭花外銷到日本,堪稱事業有成。不料,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廿七日,吳祿生搭上太平輪準備回台,卻發生船難從此音訊全無,吳家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當年吳能達才十二歲,小學畢業後就去派出所當工友。但吳能達從小耳濡目染,對樟腦業有深厚的感情,十八歲時,吳能達開始學習焗腦,廿六歲取得「腦長」職務。腦長是日治時期獲准開採樟腦而擁有執照的樟腦業者。沒想到後來樟腦銷路一落千丈,讓吳能達變成了「末代腦長」,有一段時間吳能達只好改行種水果和賣牛肉麵。
吳能達表示,在日治時期實施樟腦專賣,一般人不能隨意開採樟腦,只有獲有「腦長」資格的才可帶工人前往山區開採,當時他負責的區域是大雪山山區。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台灣總督府專賣事業由國民政府接收,然而全球石油化學工業逐漸起飛,作為第一種人工合成材料賽璐珞重要原料的樟腦也逐漸喪失優勢,業務一蹶不振。
民國五十六年底正式結束樟腦專賣,開放民營。時至今日,樟腦及樟腦油不再是最重要的化工原料,轉而成為天然的防蟲、防蟻製劑、香料與藥品原料。吳能達說:「在專賣時期,樟腦的價格穩定,開放民營後,樟腦的價格起伏非常大,樟腦產業生存不易。」
台灣樟腦產業逐漸式微,市面上的樟腦油大都為進口,產品成分參差不齊。吳能達仍堅持採用古法焗樟,目前在苗栗山區以及台灣民俗村各有一間腦寮,吳能達的女兒吳素萍不忍見樟腦產業沒落,百年家傳消失,於是辭去室內設計工作,接下父親的事業,要讓古老的產業重獲新生。
吳素萍發揮巧思,將樟腦結合父親遵循古法燻製的「客家燻油」,再加天然穀物及漢方藥草,獨家研發兼具地方特色、溫和潔淨的「燻油手工皂」。吳素萍還透過網路行銷,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讓古老的產業重獲新生。
身為客家人的吳能達表示,從前的客家婦女都會燻油的技術,利用田裡種植的花生榨油後,再加上樟樹根部切片埋在土裡,以稻殼悶燒三天兩夜就完成。客家燻油是早期客家婦女智慧結晶,也是早期女兒出嫁必備嫁妝,被廣泛應用於嬰兒油及護髮護膚產品。
吳素萍從小跟著父親到腦寮作業,對樟腦有著難以言語的感情,憑著這份感情,吳素萍於民國九十五年成立「寶島燻樟」,並且利用網路行銷這項古老產品。吳素萍說:「樟腦與燻油這種好東西,如果讓它消失真的很可惜。我堅持一種信念,就是要讓更多人認識樟腦與燻油。」此外,喜歡美術的吳素萍利用樟腦及燻油的原料,製作出可愛精美的藝術品,在家中擺滿各式樟腦裝飾品,使樟腦以不同的面貌呈現。
吳素萍說:「想要認識台灣曾創造樟腦王國的輝煌歷史,可到國立台灣博物館,目前展示的主題為樟腦王國,裡頭許多的焗腦的設備及資料都是由我們提供,十月份展期結束後,也有意在東勢成立樟腦博物館,讓更多人認識樟腦。」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