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加不加?社會正義的失衡:解套原住民的加分束縛
原住民加不加? ——
社會正義的失衡:解套原住民的加分束縛。
【 黃聖凱、林燕婷/ 台北 專題報導】
2016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臺灣原住民族正式道歉,宣布成立「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作為後續政府與原住民各族之間共同追求正義、對等協商政策方向的對話橋梁。然而,此專題針對教育制度上「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這項條款,討論以下項目:一、成立辦法之目的及成因;二、辦法之現狀與影響;三、辦法之未來課題。記者採訪到為原住民及相關原住民的幾位對象,提出她們的感受與見解,帶領大眾一窺究竟「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存在的必要性?
什麼是「加分政策」?
於103學年度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育部升級「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為此專題報導研究之條目,簡述如下:
原住民學生參加高級中等以上學校新生入學,其入學各校之名額採外加方式辦理,不占各級原核定各校(系、科)招生名額:
一、高級中等學校、專科學校五年制:超額比序總積分加百分之十計算。但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者,超額比序總分加百分之三十五計算。
二、技術校院四年制、二年制或專科學校二年制:加總分百分之十計算。但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者,以加總分百分之三十五計算。
三、大學:加原始總分百分之十計算。但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者,以加原始總分百分之三十五計算。
政府初期,由於原住民與漢人不同,藉「山地平地化」以利管制。解嚴後,社會風氣轉為強調「多元」,注重文化的特殊性,政府改從「文化特殊性」角度出發,想重喚、恢復原住民文化。兩者的含意截然不同,社會大眾將加分制度看為一項「幫助弱勢」的政策,對於此政策有不少偏見及攻擊,但原住民真的需要援助嗎?對於原住民文化是否有實質上的幫助,又或是政府對於現狀無法更好的補償心理?
•政府制定「原住民升學優待」之簡易時程圖。圖/來源自原視界官網
當從我身上拿走「原住民」三個字,我還是林珈伊嗎?—與曾經不理解的自己和解:一段自我懷疑的成長故事
「嗨,我是文化薪傳社的社長林珈伊,族名叫做Fusay,家庭成員共有五人,有父母親及兩位兄長,在我年幼時,就搬到新北市定居。」
「我們家只有在逢年過節才會回鄉,都在北部參加過原住民相關的活動,像是『新北市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祭』,參加的都是來自各地區的阿美族族人,都是可能礙於工作、課業或是經濟上的阻礙,不便回到部落,就會來參加這樣的豐年祭。」
「高三接近放榜的日子,有次,在課堂上聽到班上男同學正議論著,『隔壁班那個誰誰誰上了哪間欸!唉呦他原住民啊!』」那些幼稚又帶有歧視性的言論,在他們嘴裡都是玩笑話,但聽在林珈伊的耳裡,每一字每一句,都成了劃在她心裡頭的傷痕。
「當那些在了解妳是什麼樣的人之前,就會先用『原住民』、『加分』的字眼套用在我的身上,我覺得這是原住民族學生最常遇到的困境,也是個很大自我歷練的課題。因為,在我自己認識這個族群之前,我曾經也『不認同』這個東西。」
•圖一:傳薪社期末展覽概念照。(右二為林珈伊)圖/林珈伊本人授權提供 •圖二:薪傳社&僑生聯誼會聯合文化週攤位。(右方為林珈伊)圖/林珈伊本人授權提供
「我有考過兩次『原住民語言能力認證』,分別在國中、高中的時候,都是在學校的老師建議我去報名的,像我選擇繼續升學,在未來尋找志向,可能就會派上用場了。」
「我認為這項制度是一體兩面的,因為同時很多人使用『加分政策』的心態不正確,即便自知能力不足,仍進入更困難的環境,反倒造成學習壓力加重、學習進度跟不上等的反效果,已經跟原先想達到的理念,背道而馳了。」
「多數人都是不全然了解,才認為在比序排名不公平,其實「原住民生」和『一般生』的比序是完全分開的,而且我們也可以選擇自動放棄使用『原住民生』的身分去報考,也就代表不適用這個政策了。」
現實面是越來越少人在認識、學習原住民的文化了,原住民族文化真的是一個美麗又富有力量的東西,「我覺得要維護任何一種文化,都不會全是某個族群本身的責任,而是全國人民、全體社會應該要關注且共同維護的。」
•原薪社社長林珈伊,考取族語認證「中高級」的合格證書,及競賽優異證明書。圖/林珈伊本人授權提供
•林珈伊個人小檔案。圖/黃聖凱本人製
「教育」是離原住民最近的捷徑,林淑君:文化即生活—來自一名教師的信心與期盼,不遺餘力推動原住民教育。
文化大學原資中心的組員教師林淑君表示:「畢業後就在本校諮商中心服務了,從事輔導學生的工作,後來,學校希望有社工師執照的教師,擔任原資中心的組員,能夠給原住民學生更多服務。」
政府之所以致力此「加分政策」,其背後的心理動機,她認為:「來自補償心理的心態,彌補在歷史上奪走原屬於原住民的資源、土地甚至文化,藉此能追趕上主流環境,拉近原住民與主流之間的起跑點。」
她回應:「保障一定名額給予原住民學生,確實讓原住民生教育程度提高非常多也能讓他們未來的出路更多方位,附加地還鼓勵原住民學生的上進心,同時增加了原住民生學習自身文化的機會。」
然而,大學是學生建構及摸索未來的階段,在輔導的學生中﹐她也提到:「無論是否為原住民生,碰上的煩惱並無太大差異,我相信大學生有能力去看待每個不同族群的同儕,若是遇到不友善或歧異性的對待,學校中有很多能夠訴說的管道。」
另一方面,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每年進入大專院校的原住民生,許多都自願放棄名額,以「一般生」的名額入試。
•林淑君個人小檔案。圖/黃聖凱本人製
賴韋利走回部落的路途並非溫馨可愛,而是蜿蜒崎嶇。—歸根回饋部落,同時也踏上探尋自我的旅程。
賴韋利,排灣族Kai Limadjakan,外公早年至台北工作,她的媽媽也從年幼於台北成長。她出生在內湖,家中還有兩位姊姊,她對屏東的家鄉部落一知半解,身為都市原住民的她,現今回到部落當中,漸漸實現她想做的事…。
「在台北生活跟回到部落的日子,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北部的時候,人跟人之間可能很冷漠,自己會有專屬的空間,但在部落生活周遭都是你認識的人、親戚,都要跟很多人打招呼,講一開始我真的還蠻不適應的。」
她談到在求學階段,在友情路上總是跌跌撞撞,特別是到了大考時期,她總感到班上不友善的眼光注視著她。國中歷史課的時候,最好的朋友天真又具正義感地說:「原住民為什麼可以加分?賴韋利又不是在部落長大,她哪裡有資源缺乏呀?」讓她尷尬得無言以對。
「另外有次,數學老師當著全班的面,說著:『有位原住民學生,天天都喝飲料,都領政府的補助了,還不努力一點』,以前的我,對老師的話語沒有絲毫感受…長大了後,才慢慢體認到這些針對、偏見的存在。」
•圖一:2017清大人文社會學院舉辦「原週率」活動。(中為賴韋利)圖/賴韋利本人授權提供
•圖二:賴韋利穿著族服。圖/賴韋利本人授權提供 •賴韋利個人小檔案。圖/黃聖凱本人製
賴韋利也講到,在東部一次校園演講中,某位原住民社團的社長發出,令她至今忘不了的言詞,她是這樣轉述的:上帝說要愛我們的仇敵,而原住民的仇敵就是漢人。「當時的我完全傻住,為什麼會有一個小朋友講出這樣的話…?都過了那麼久的時間,社會還是那麼地對立嗎?」
後來致力於土地研究、社會族群結構研究的賴韋利發現,「原來我們一直所認為『促進交流』、『原漢融合』,能使得族群更友善,其實並沒有,甚至像在花東的地區,由於資源貧乏造成的激烈競爭,才是族群間產生歧視最劇的地方。」
「我曾問過部落的小孩們,為什麼想去讀原住民專門班級,他們卻是這樣回答:『我不想要跟漢人一起上學…。』那些小孩們真真切切地正遭受霸凌、歧視,而我們能做什麼?我們又應該做些什麼?」
回歸到政策制定的緣由,她說明了「加分政策」就是個同化政策,當初的政府忽略了原住民族無法融入社會的根本原因,一心認為使用此政策,能藉此同化原住民,「政府沒有任何思考到對於原住民族來說,被迫地融入大眾文化裡有多不合裡,對原住民學生來講,那些教材有多麼難懂。」
•圖一:賴韋利參與部落祭典活動生活照。圖/賴韋利本人授權提供
•圖二:賴韋利曾擔任過「原青陣」總召集人。圖/賴韋利本人授權提供
部落裡一些長輩的無奈:「小孩子讀了越多書,就離部落越遠」,賴韋利不否認卻也一語道破:「我們(原住民)被放在這個制度下,但我們個人很努力啊,所以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從她的話語中,記者感受到了,源自四面八方的壓迫吶喊:來自部落、來自長輩、來自學校,還有來自身份上的認同…等等。
我們必須體認到,「加分政策」帶來的影響及涉及之層面極廣,不可能一蹴可幾,被問到認為什麼才是這一切壓力、歧視、偏好的解藥?賴韋利義正嚴辭地說明:「我希望回到探究不平等的根源,我覺得是『轉型正義和人權』這一塊,去看到不平等、去看到不平等的原因和歷史,去讓每一個族群能夠『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未來展望...
「我們會透過政策的推動,讓下一代的族人、讓世世代代的族人,以及臺灣這塊土地上所有族群,都不會再失語,不會再失去記憶,更不會再與自己的文化傳統疏離,不會繼續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蔡英文「總統的道歉」
「只有理解臺灣原住民族的受難歷史,恢復臺灣原住民族的諸權利,才能夠在道德上、理論上以及實務上完成主流社會的『轉型正義』與『修復式正義』,並使居於臺灣的所有族群得以獲得和解與療癒。」-吳豪人〈野蠻的復權〉
「加分升學優待」僅是一項法條、一項政策,我們透過以小見大的切入點,期盼生長在台灣的國人們,記取歷史的痕跡、尊敬土地的光榮,還要認識族群文化,並不再與自己的文化脫離,讓傳統與轉型走向和解。
採訪後記
原本想從社會層面來探討「原住民族」的現狀與困境,不過,範圍涉略過大,難以精深,所以改為以更靠近大學生的教育角度切入。我們這次更了解原住民加分制度及教育現況,採訪前我們不但要將先前網路已有類似的採訪文章一一閱讀完,還要瞭解相關的條例和其文化背景,跨越我們比較不熟悉的領域。
時逢本土疫情爆發,官方組織的人員、委員採訪到的難度提升了不少,猶如伍麗華立法委員、夷將.拔路兒主任委員,得到的回覆不確定性太高,時效性及完整性的要求下,非常兩難,後頁另有放置伍麗華立委的個人小檔案。
另外,由於主題上的制定,能討論的人物須非常專業,因此這次的採訪作業不盡理想,未來應要更掌控時間與採訪對象的替代方案。
•採訪側記簡程圖。圖/黃聖凱本人製
中國文化大學 新聞學系 109學年度 期末專題報導 指導老師:羅彥傑 教授 報導日期:110/06/17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 •中國文化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官網 •原視界官網 •原住民青年陣線官方臉書 •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
參考文獻-•《加分保送成心靈枷鎖?》•《都市原住民二代》•《 「沒有他們,我可能早已放棄原住民的身份認同」》•《原住民族的教育經驗與需求》•《原住民加分政策 加了就能回家了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