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對心理健康的三種危害【憂鬱棒系列-2】
「憂鬱棒(Depression Sticks)」是美國反菸組織「真相倡議Truth Initiative」新一波的全美倡議行動,以反諷方式宣傳電子煙導致青少年憂鬱、焦慮、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專注力下降等身心問題[1]。
大部分人已知尼古丁會損害年輕人發育中的大腦,使年輕人更容易對菸品上癮[2],但鮮少人知道所有菸品中的尼古丁也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與憂鬱及焦慮狀況之間的關聯。真相倡議特別整理出電子煙對於心理健康的三種危害:
一、使用電子煙罹患憂鬱症風險增加兩倍
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顯示,在近3千位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使用電子煙者被診斷為憂鬱症的風險為非使用者的2.4倍[3],另外,研究詢問過去三十天是否至少有一天精神狀況不佳的情形,結果發現,目前正在使用電子煙者精神不佳的風險,為非使用者的1.67倍。過往使用電子煙者(目前已戒除)精神不佳的風險,為非使用者的1.52倍。研究人員認為使用電子煙與憂鬱症有所關聯。
二、電子煙會加重憂鬱症的症狀
根據2017年的研究[4],針對洛杉磯近 2,500名從未使用過電子煙或傳統菸品的九年級學生,進行6個月及12個月的追蹤調查,以觀察使用電子煙頻率與憂鬱症狀輕重是否有關。結果發現,那些較常使用電子煙的人,憂鬱症狀更嚴重,包括覺得憂傷或哭泣。
三、尼古丁會加重精神問題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2019年一項對美國2,397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電子煙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症狀的嚴重程度顯著相關,而尼古丁依賴也與較嚴重的焦慮症狀相關[5]。
真相倡議指出,2014年的一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戒菸可以降低焦慮、憂鬱及壓力程度,還能促進正面情緒,改善生活品質[6]。真相倡議強調,戒菸不僅可以擺脫尼古丁成癮並降低菸害相關的健康風險,還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因此不僅僅要防止青少年與年輕人開始使用紙菸、電子煙、加熱菸等任何菸品,幫助已經成癮的人盡快戒斷也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MIND JOURNAL
對於「真相倡議」運用美國反諷文化所推出的「憂鬱棒」倡議宣傳,電子煙商也試圖再扭曲解讀,以削弱年輕人思考新型菸品危害真相的激發,由WHO前菸害防制顧問和菸草版圖主筆Judith Mackay教授所領導的國際反菸組織STOP也提醒,新型菸品的行銷策略之一就是鼓動年輕人在網路上發聲,也會安排個人或團體關心菸害防制、勞工權益、青少年發展等等議題,表面上訴求是要求政府修法禁菸,但實際上可能就是菸商的新策略:製造雜音、避重就輕,削弱新型菸品的危害及轉移大眾對修法禁止新型菸品的聚焦。
審稿:台大醫院家醫部郭斐然醫師
資料來源:https://truthinitiative.org/research-resources/targeted-communities/3-w…
[1] https://truthinitiative.org/research-resources/emerging-tobacco-product…
[2]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Smoking—50 Years of Progres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455788/
[3] Association between e-Cigarette Use and Depression in the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2016-2017.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56260
[4]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electronic and combustible cigarette use onset patterns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024859/
[5]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Alcohol, Cannabis, and Various Tobacco Use among Young Adult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023112/
[6] Change in mental health after smoking cess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ttps://www.bmj.com/content/348/bmj.g115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