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工系大一新生陽明山梯田十八挖水圳~氣候變遷生態環保教學
2021.10.31
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13 氣候行動、12 永續消費與生產、3 健康與福祉
非常感謝陽明山梯田白永順老師 白輝鴻老師 台大生工系許少瑜老師 胡明哲老師 助教殷祥玲 33位一年級新生
十八挖水圳氣候變遷生態環保教學
老師勉勵學生們來到農業生產現場後,回到學校「生物環境系統工程概論」上課和研究會有更清楚的目標與想法。
學生真的很棒 不用老師說 自動把農田垃圾撿起來
認識水資源和生態農業重要之後
回到家裡和學校,三個以上改變環保行動
1.檢視更換對環境衝擊少的清潔劑
2.自備便當盒+筷子、自備保溫杯(瓶)
3.多吃多買本土當季友善環境的未加工農產品
同學們喜歡聽農夫老師講故事:白永順老師聽祖父說,這些梯田砌的石駁坎,石頭是當地挖出來,因石頭很重搬不動,先民們準備好豐盛餐點,請陽明山砍箭竹竹子的人ㄧ起來搬運石頭,協力做出這些砌石駁坎,砍下的竹子是用來種番茄或豆科等支架,挑到北投士林去賣,大約走路2個多小時,從竹子湖下來中途經過他們家(位於頂湖附近),即使沒有需要搬石頭,他家也會準備茶水,讓砍竹子的人有個休息落腳之處,白永順老師曾肩扛兩大把的竹子走到山下去賣,那是一個大家不是計時計薪、而是換工互助人情溫暖的時代。補充:砌石駁坎是傳統的擋土與護坡工法,由於保留石塊間的空隙,提供生物生存空間,如今被視為一種生態工程。還有很敬佩農夫老師在竹林操作文武釜。
學生試喝湧泉味道,白輝鴻老師說陽明山火山地形,七星山另一邊都是溫泉,他們這一邊則是恆年常溫的地下湧泉,附近幾戶人家沒有裝自來水,都是接水管吃喝山裡的湧泉,每戶每月繳交100元管理費,因水質好,常有人來拿回家泡茶,不曉得是否礦物質含量,門口接的湧泉水用手攪一攪,會呈現一些混濁樣子。
陽明山雨量充沛,近年因強降雨,事先規劃的水圳容量無法因應,原本水泥的水圳挖開一大段,上方架鐵架給人行走,下方讓多的水流另外排出,以免淹壞農作。
另外,希望未來有水力發電的簡易智慧水門,幫助年紀大的農夫減少管水的時間和人力。
水圳旁自然可分解的香蕉葉、姑婆芋、野薑花葉子可以取代塑膠袋用來包東西,或像印尼生日的薑黃塔飯。
美國將土壤分類為12個土綱,小小的台灣就可以找到 11種,生工系一向以農業水利及生物環境為教學研究之目標,設計農業水利時,土壤特性也要考慮,農夫老師挖土給學生看,說明即使他們住家附近,不同區域土壤不一樣,竹筍吃起來不同。
生態營造~打造天敵獨居蜂育雛的家~幫忙吃害蟲與授粉,減少農藥汙染水源。楓香樹上方有虎頭蜂窩,厲害的農民觀看虎頭蜂窩的高度,如果比較高,表示颱風少,較低可能颱風多,農民都佩服虎頭蜂很厲害。
吃過茭白筍的師生一起赤腳到田裡抓福壽螺,第一次下田的學生紛紛問「筊白筍、福壽螺在哪裡?」不只幫助農民減少農藥,老師同時機會教育,請學生用腳感受和眼睛觀察,陽明山梯田土壤是黏土還是砂土的成分較多。
在茭白筍田發現台灣琉璃豆金龜(喜歡吃花、幼果和嫩葉為食,被視為農業害蟲,天敵有鳥和蜘蛛),用手搓揉田邊不起眼的檸檬香茅、左手香,香氣讓學生驚豔,沒有酒精洗手乳年代,這些民俗植物用水煮居家防蟲、消毒,不用3C "寶可夢"或"集合啦! 動物森友會",親近大自然的年輕人一邊學習同時玩得很開心。
陽明山梯田先前生態觀察:列於保育類的無霸勾挺在長菜豆園、吃長菜豆花的橫紋芫(ㄩㄢˊ)菁,還有記錄到善變蜻蜓、中華珈蟌、霜白蜻蜓、鼎脈蜻蜓扁鍬形蟲、黃守瓜、薄翅蜻蜓、水稻水象鼻蟲、稻縱捲葉蟲、甘藷龜金花蟲、蝗蟲(蚱蜢)、七星瓢蟲、臭巨山蟻、稻弄蝶、稻苞蟲、禾蛛緣椿象、短尾幽蟌、青紋細蟌、褐艷騷金龜、黑棘蟻、短腹幽蟌、沫蟬、大冠鷲、石龍子、竹雞、虎頭蜂、螻蛄、蜘蛛、拉氏清溪蟹(疑似)、紅蛺蝶。
這裡50多年沒有種稻,秋季茭白筍收成後幾乎都是旱田種蔬菜,今年一塊梯田種稻收割後,一直到冬天仍會保持蓄水的狀態,增加吃農業害蟲的天敵蝌蚪(青蛙)、水蠆(蜻蜓)有成長棲地。
不只有蝌蚪,還有吃藻類的黑殼蝦,未來準備周遭更多小緩坡和以及原生植栽多樣化,促進生物多樣性。
圳內的梯田灌溉用重力引水,沒有像世界文化遺產~峇里島的蘇巴克系統每塊田有獨立的進水和排水出口,因此上方住家廢水或農藥多多少少影響到下田。
參訪前閱讀:公視農村的遠見~蘇巴克灌溉系統
https://www.peopo.org/news/556142
台大同學們有沒有發現為什麼螢火蟲幼蟲喜歡的食物~螺貝類"川蜷ㄑㄩㄢˊ"都爬出來集中在某個區域呢?原生魚協會前會長鍾辰瑞老師說明:「因上方有蝌蚪那塊梯田會漏水,漏水使得下方的水泥圳溝變得潮濕,生長出藻類,變成"川蜷ㄑㄩㄢˊ"喜愛食物來源。」從人類角度不希望梯田漏水,管理省力方便,然而動物會鑽洞使梯田漏水,卻滋養其他的生物。
從道路面對梯田的右方水圳,接了水管之後就沒有蓄水,原本水圳的生物棲地也跟著消失。
宜蘭農田水利會新設工程,水泥圳道會增設彎管增加生物棲地。
水圳如果流速過快,會影響生物棲息,這一段剛好旁邊有石頭減緩流速,所以蝦子等匯聚在石頭後方棲息。
大家品嘗農夫老師們栽種的美味地瓜和豆薯,要有好吃又健康的食物餵養人類的生命,需要有良好的空氣、水、土壤和農業灌溉系統以及友善環境的農耕。
2021年台灣百年大旱,休耕補助款70多億元由全民共同支付,中央旱災應變中心於6月22日解除台灣百年大旱,大家可能忘記2014年台灣曾遭遇大旱,台灣是全球第18名缺水國,淡水河名列全球第16名嚴重污染,每公頃農藥用量是全球第1名,聯合國2020年發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台灣排名全世界倒數第3名。
農委會研究,台灣38萬公頃的水田可挹注地下水高達20億立方公尺,相當於6座翡翠水庫的蓄水量,因此,蓄水種稻,對地下水涵養、都市降溫等有正向助益。據統計1981年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有90公斤,2018年減少至45.6公斤,而小麥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量為38公斤,2021年4 月加工食品的進口額 9.1 億美元,創歷年同期新高,須要大家有意識的更改飲食消費行為,多吃本土自然完整食物,讓好農田成為生態一環。
今年加上新冠疫情衝擊國際航運業,全球供應鏈備受考驗,2021年 10月底新聞報導,小麥價格創9年來最高、棉花逼近10年高點、通膨憂慮加深。
氣候變遷、新冠疫情衝擊是大家面臨的挑戰,需及早因應,以及更多環保改變行動,增加未來適應的彈性。
後記
仍有一些都市人離大自然有距離如下,希望更多人像台大學生一樣喜歡大自然與小蝌蚪
...... 可是我不愛青蛙....他的皮看起來黏黏的,眼睛凸凸的又超會跳,會被嚇一跳
......來到風景秀麗的梯田,看到螞蟻全身起雞皮疙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