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傳統文化的新詮釋

2021/12/04 12:00
2,926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 曾晧昀、張子恆、李昀玟/台中報導】

台灣傳統文化的新詮釋

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把經濟的重心放在製造業和成衣出口。但時過境遷,台灣的主要產業也慢慢轉移 ,這也讓當時的成衣廠或是加工廠逐漸沒落。不少老號與成衣相關業店鋪在現代社會難以生存。錦源興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開始的百年布莊,但也不敵時代的潮流而歇業。如今,錦源興在小老闆楊子興的蓋造之下,搖身一變變成了充滿台灣元素的設計品牌。小小的店中有文創商品、過去布莊的相關遺跡和歷史,同時也有展覽空間提供民眾參觀。

楊子興畢業於設計相關科系,曾自創設計公司。離開職場後已經停止營運的家族企業。把設計的專長結合能夠象徵台南和台灣文化的元素,設計出很多有特色的印花。例如烏魚子、藍白拖、黑面琵鷺等元素都成了楊子興象徵台灣的意象,進一步變成各式不同的商品。

正港台灣味的符號

楊子興從小喜歡畫圖,如今錦源興對他而言,除了是有感情的家族事業以外,更是一種對於文化的挑戰和實驗。因為是自己的公司,在創作上不像以前在公司時有那麼多限制。除了設計印花和商品,錦源興也經常小展覽或是其他文化活動,也會把印花製作成較大型的掛畫在全台各地巡迴站出。對多數台灣人而言,台南是一種歷史遺跡和老城市的象徵。錦源興在設計印花起初的創作靈感是希望能深化大家對於台南的印象。起出的商品也很吸睛,進而延伸到全台灣的文化,讓錦源興的創作層面更加廣泛。

關於台灣文化的定義

楊子興在創作中不停在挑戰台灣文化的定義。他認為文化是生活的累積,引此他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於生活的元素,也希望透過他所設計的印花來喚起大家對於生活細節的重視。先設計出圖案,再慢慢梳理圖像背後的脈絡和歷史。商品成形後,再放在網路和市場上和大家進行論述。台灣的經濟產業經過很多次轉型,因此有不少產業為了成就經濟發展,都必須成為時代的眼淚。但在這些產業和過去的生活中。依然有很多關於集體記憶和人文的文化值得被保存下來。而文化的範疇也不只是學術界或是專業人士的解釋才是值得保留的文化。日常生活中的生活方式都是美學的保留和展現。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