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社會 從孩子生長環境和陪伴
【記者楊雯琦/南投報導】
南投縣私立陳綢兒童及少年服務中心。記者楊雯琦/攝
陳綢兒少中心 預防、復原到發展的全人關懷服務
基金會創辦人陳綢說,「孩子是一張白紙,要怎麼畫決定在環境,該有個地方讓這些沒有被照顧好、沒有被教育好的孩子得到適當的照顧與教育。」因此民國八十九年,陳綢在南投縣成立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天蓋下來所能及的都是自己的孩子
「愛、關懷、陪伴」是基金會的服務理念。基金會裡的孩子可能為經濟弱勢或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幫忙的人,但他們不在政府的貧困標準範圍,所以成為社會邊緣戶,沒有其他社工會關懷他們,基金會主要是幫助和陪伴這些沒被照顧到的孩子。
基金會同時也是社區的中心,基金會希望每個人都可以使用他們的服務,不只是需要幫忙才到基金會,只要有休閒育樂需求,甚至是有其他的需求,都可以到基金會。
埔里阿嬤-陳綢
陳綢為南投縣魚池鄉人,幼時因家境貧困被送到埔里當養女,後來因生活、宗教志業與社會福利都在埔里,因此大家稱她為「埔里阿嬤。」
陳綢覺得部分做錯事的大人是因為從小沒有好的家庭陪伴及好的老師陪伴,所以陳綢認為應該多花心力在兒童及青少年,因為將心力放在大人身上可能已經來不及,倒不如提早預防,因此良顯堂兒少基金會的主要工作是做預防。
用愛 關懷 陪伴給予實際幫助和服務
兒少中心服務對象為社區兒童、青少年及家庭,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主要提供社區急難救助、課後照顧、社區親子圖書室和社區休閒空間等。兒少家園服務對象為六至十八歲經法院及社會局(處)轉介安置的男性兒童、少年,將這些少年帶到能健康安全成長的環境,提供住宿、就業、就學,心理輔導等。
去年基金會開始職業的服務方案,服務內容慢慢有所不同,基金會因認為社區孩童不易接觸社區外的其他職業,因此舉辦職業營隊,開始生涯探索及職涯探索。新開一個部門「靠山咖哩 青少年培利商店」服務對象為有就業需求的社區青少年或是安置青少年,透過在店內煮咖哩的工作培養他們工作能擁有軟實力,未來基金會也希望可以營造成社會企業,不是只做青少年就業培力,希望服務範圍變成整個社區。基金會除了提供這些服務,也經常舉辦活動及夏令營,活動也不只提供給小朋友也提供親子活動,藉此拉近家庭情感距離。
室外籃球場(左)及中庭(右)。記者楊雯琦/攝
基金會發現近幾年每個縣市都開始廣設青少年服務中心,但南投還尚未設立設立,基金會社工在服務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會去不太安全的地方,也導致不好的行為出現,但在外面玩的孩子,不會想到辦公室也不想坐在中庭區,所以特地準備一個好玩的地方(鳥地方休憩空間)讓這些小孩願意來。陳綢兒少中心主任曾智翊只希望孩子:「好好長大,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就好。」
鳥地方免費提供給大埔里地區10-19歲社區青少年,安排社工助理值班,讓家長更放心,也透過互動了解他們的困擾,提供電腦、各類閱讀(雜誌、漫畫、小說、散文)、球類運動(籃球、投籃機、撞球檯、桌球、桌上曲棍球)、遊樂設施(電視遊樂器、KTV)、樂器( 爵士鼓、電子琴、吉他、烏克麗麗)。
生涯探索與職業體驗活動
埔里地區大部分就業類型是餐飲業、服務業、民宿業、觀光業或因爸媽做農業,所以繼承家業,孩子對職業想像會侷限在埔里所能看見的,所以,希望提供這些孩子沒看過,可能有興趣的行業,因此舉辦這些活動。
彰化的講師(玩具醫生)介紹「玩具基地」和孩子談談「玩具醫生」。先了解這些玩具是怎麼組成,玩具醫生透過拆解、修理、創造的過程,讓故障、壞掉的玩具獲得新生命,同時讓孩子學習拆解後如何分類和再次利用。也讓孩子動手拆解多元組成的塑膠玩具,但拆解會遇到很多問題,例如電池漏液故障問題、螺絲損壞轉不開等。最後讓孩子們學習用拆下來的玩具零件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透過活動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及了解自己的個性。
Youtuber(SALU),教導孩子如何去拍攝影片、學習分鏡圖繪製再剪輯出影片,讓孩子可以了解到這個職業。
陳綢夏令營/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提供
基金會幾乎每一年都會舉辦陳綢夏令營,提供給孩子參加。舉辦這個夏令營的原因是在舉辦第一屆前,陳綢認為當時育樂活動不多,暑假到了,孩子都待在家裡看電視,沒有地方去。因此陳綢決定舉辦夏令營,讓孩子暑假可以有一些好玩的事。特別的是現在的夏令營隊輔都是大學生,但當時的夏令營隊輔是志工阿姨阿伯。
陳綢特別注重團體互動,孩子有沒有辦法在團隊活動交朋友、和別人互動及對話,是否能在這幾天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希望透過夏令營學習和別人互動,學習怎麼交朋友。夏令營除了讓基金會的孩子參加,也提供給一般社區孩子、育幼院孩子,一般社福單位的孩子,藉由夏令營發現社區其他需要關注的孩子。
基金會的服務能見度是基金會遇到的第一個主要問題,基金會舉辦活動希望服務的家庭都願意參加或是所以民眾都一起參與,但是參與率一直是辦每個社區活動的困難,雖然這是他們的需求,但願不願意參加是另外一回事。
第二個主要問題是基金會需要不斷和社會進行溝通跟對話,包含對青少年服務的倡導,基金會的青少年在社會是被排擠的,他們在工作時可能不小心遲到或有其他問題,但是店家不會知道他們遲到背後的原因(例如前一天與家人產生衝突沒有住在家裡),也不一定會理解。
曾智翊希望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長大,有需要幫忙,不要忘記旁邊有一群大人正在試圖等著你、陪伴著你長大。」陳綢也說過,小孩子只要願意吃願意玩,其實就夠了,我們需要擔心的是不吃不玩不吵鬧的小孩子。
曾智翊是社工系畢業的埔里人,曾經在基金會當過志工,覺得環境不錯,因此決定加入基金會。曾智翊建議:「想幫助或加入可以多花時間閱讀相關的報導或回到自己居住的環境,就近了解這些機構。」
一般人對於社福機構通常是陌生的,也許也沒接觸過社工。如果想直接了解,可以透過做志工了解整個服務模式和體系,只透過網路和書籍較困難,實際做志工也可以知道自己想不想和這些社工們一起去為社區努力。有些大學生或社會人士會想辦團康或體育性質活動,基金會會依照孩子的需求去選擇,希望提供的服務是讓彼此媒合的。曾智翊認為如果你喜歡和孩子互動、有耐心,具有高包容度,很適合也歡迎加入這樣的團隊,一起幫助這些孩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