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論 大學生了沒

2007/09/18 11:31
3,986次瀏覽 ・ 2次分享 ・ 1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大學生了沒」 到底了解大學生了沒
    大學錄取率每年不斷攀升,滿街跑的大學生早已不再是稀有動物,社會大眾卻對「大學生」這個影響力逐漸龐大的族群,投以另一種好奇帶點貶低的眼光

今年大學錄取分數首創新低,「18分就能上大學」更加深了民眾對於大學生隨便誰都能當的負面形象。在以往物以稀為貴的年代,街頭巷尾只要有人考上大學,便馬上成為社區年度熱門話題,考生家人有如古代嬪妃母以子貴,走起路來趾高氣昂,放鞭炮、擺流水席也不誇張。

反觀今日,當考上大學變成似乎就像吃一碗飯那麼簡單,但是,要成為一個所謂的「大學生」真的就只要三餐都吃一晚飯就好了嗎?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大學錄取率破表是由於總招收名額增加,那些多出來的招收名額則多半來自於「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的學校」。

許多技職院校在資源不足、競爭力下降的處境下,紛紛申請改制為科技大學。當我們關心建中學生今年有多少人考上台大醫科、小綠綠如何為國爭光之時,有人聽見對於未來感到徬徨無助、鮮少受到大眾關注的高職學生的心聲嗎?當我們炒作18分就能上大學 、大學生素質普遍低落的時候,有人看到為了達成目標日夜苦讀,接受作業、考試、疲勞轟炸的考生們的付出嗎?

群眾怎麼能夠以偏概全,用一句18分也能上大學否定所有大學生?教育部怎麼能夠允許經營不善的專科院校任意地放棄高職學生,以看起來似乎高級一點的文憑與社會地位,扼殺掉技職體系的未來?

看著日漸增長的大學生人口,以及不斷縮減的技專招生名額,這群被稱為大學生的族群,本質上早已產生改變,技職學生的下一步需要我們關心,大學生的定位也需要我們重新分野。

寫作後記
此篇社論的主要論點是在探討大眾對於大學生的錯誤認知,以及對技職院校學生的漠視。選擇使用此論點寫作主要是來自於同樣身為大學生的自身感受,我認為宿業有專攻,社會應該提供每個人施展自己人格特質的不同管道,有的人就是適合學術研究,有的人則擅長實作領域。而今的教育體系卻漸趨狹隘,走向單一體系,因此產生大學生平均素質低落,技職生沒有方向的種種問題。

這是我嘗試寫作的第二篇社論,我覺得我寫社論很害怕自己的觀點不夠深遠或新穎,大家都會寫的社論無法帶給讀者新的思考方向,頂多只能淪於說教,目前我在取材方面多半只能從自身出發,寫一些平常觀察到的或是有感而發的事情,但這樣等於把自己侷限。期許未來可以藉由大量接收來自不同領域的資訊,避免成為夜郎國的社論,看不見外面的世界。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神遺忘ㄉ孩子 (未驗證) ・ 2007/09/18 15:51

我想妳題目好像是看了中天的「大學生了沒」的題目想出來的吧?

呵呵,開玩笑辣!

我的看法跟你比較不一樣

我自己念過技職體系的技術學院,後來轉到了普通大學,看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大學生。

不容否認,普通大學,尤其是國立大學、私立明星大學本來就比較受重視,這一點都沒有錯。一來拿到政府預算比較多、二來有蠻多人士表現很傑出。

我不能說私立大學後段學校及技職體系後段的學生完全都沒發展,只是自己念過技職體系,看過很多學生似乎認為自己是大學生,覺得自己似乎很厲害般,很看不起其他學校的學生,尤其是我這種高中普通科的學生:再者,不可諱言,很多的學生迷失了方向,那是因為他們很多學生每天都跑網咖、翹課,完全都不知道自己生為學生要做啥,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校、教授也沒有積極的輔導。

個人認為,很多人說國立大學生很多都很混,但是在該唸書、該競爭的時候都會去做,他們是自動自發的,像是很多人會去補習考研究所、出國留學等等。他們是屬於自動自發型的,而私立後段甚至是技職體系後段的,因為沒有高中生活老師用逼的,大學教授也比較不管,所以他們變的毫無目標跟方向。

除了妳認為媒體責任外,我想教育當局、學校方面、教授方面、還有學生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不能說媒體都沒有關注技職體系,很多表現不錯人的,像是某科大學生考上10多張證照、像是參加國際科學大賽得獎,這些媒體都報導。

18分考上大學,或許是媒體炒作的議題,但是我們也要思考,為何18分就能上大學,學校方面、教育當局對於他們有怎樣的配套措施,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一昧的把議題丟出來,然後議題一過,學校差的差,學生畢業後失業的一大堆!

建議可看最近「天下雜誌」有相關的報導,他們寫的還不錯!

個人小小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