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不要忽略傳統市場的功能

2022/07/30 12:34
3,55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近來,臺灣人對疫情的恐懼減緩,傳統市場的人流也逐漸恢復。不同於大賣場百物皆漲,傳統市場則出現「豐富中的貧窮」景象,農業比較興盛的鄉鎮尤其明顯。可能是因為沒有颱風的關係,傳統市場的蔬菜、水果價格相當親民。漂亮的白玉苦瓜有人賣1條10元,絲瓜3條50元。葉菜也有1把10元的。一些在地上擺攤的阿婆們,反正是自己種,自己吃剩的農產品,能賣出去就好了,並不太計較價錢。

臺灣的小農農業,其實無法與大賣場配合。大賣場需要穩定的貨源,小農根本沒有能力與大賣場簽訂供貨契約,只能靠傳統市場消納。近年,網購興起,但只適用於高價位,能夠保存較久的產品。廉價的新鮮蔬果,根本無法利用這類通路。

即使是傳統市場,攤位也都被菜販等攤商租走了,小農大概只能蹲坐在地上。有時還會被警察驅趕。

有些大城市會有假日花市、農民市集之類的設計,但攤位大都事先被分配好了,很多小農其實是看得到,但吃不到。

傳統農業社會有「趕集」的活動,大概就是大家約定成俗,在同一時段,前往同一地點互通有無。以前逢年過節,一些小農就會攜帶雞、鴨、農產品去廟口賣,現在已經很少看到這種景象。

無論如何,傳統市場還是比較接近經濟理論所說的完全競爭市場。在高通膨時期,多少可以發揮一些穩定物價的功能,也吸納一些隱藏性失業人力。雖然攤位已經被固定攤商佔滿,但周邊場域還是能提供小農一些機會。如果在傳統市場周邊,可以劃出一塊固定場地,供小農輪流使用,那就更完美了。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