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與哀愁 在地人看古坑
【記者顏資蓉、翁敏兒/雲林報導】
這個地方的人可能壓根兒不喜歡喝咖啡,也可能從小把咖啡當水喝,但他們必須承認,不論喜歡與否,雲林縣古坑鄉的咖啡是這裡的靈魂。咖啡帶給這裡經濟成長,也讓這個地方聲名大噪,古坑居民的生活從此變得不一樣了。
這種鮮紅色的果實就是咖啡漿果,是古坑人小時候的天然零嘴,也是現在古坑人賴以為生的經濟命脈。沈成印在咖啡果成熟的過程中妙悟出他獨特的咖啡哲學,「就跟鳳梨的道理一樣,全熟的鳳梨雖然甜,但那是死甜,只有八分熟的鳳梨才最完美,甜中帶酸,不會過膩。」沈成印說一般咖啡農採收時都盡量挑選色澤鮮紅的果實,但這種果實泡出來的咖啡味道較沉,缺少了一點靈性,因此,沈成印採用執兩用中的做法,將成熟的紅果實與青澀的綠果實一同採收,讓不同階段的果實各自發揮特色,形成互補的奇特口感。
咖啡農沈成印有著獨特煮咖啡的方式。 記者翁敏兒/攝影
咖啡生長的好壞看的是老天的臉色和農夫的努力,但有時候就算長得再好也無法抵擋人為的傷害,沈成印回憶假古坑咖啡事件,不禁感慨萬千。當時事件爆發後,曾經嚴重地影響古坑咖啡農長達半年,甚至波及當地從事其它生意的店家。古坑居民林裕凱在華山以甕仔雞為業,在事件爆發之前,他是咖啡產業的周邊受益群,不光是觀光客的來店消費,咖啡餐飲業者也會向他叫貨,有固定的收入來源;但事件曝光後,觀光客銳減,咖啡廳的客源減半,連帶影響甕仔雞及其它店家。
值得觀察的是,古坑咖啡農夫經過半年的低潮後反而逆勢而上。因為消費者對於咖啡的選擇更慎重了,會自己蒐集資訊並且相互比較,這對堅持種植台灣咖啡的農夫來說是一個好現象。「事件過後,顧客不但會幫我們宣傳,甚至連香港咖啡協會都知道古坑的咖啡,即使沒有大張旗鼓地宣傳,在地咖啡也能得到很好的發展」,雖然樂見在地咖啡的純正性被重視,沈成印表示仍有很多打著「古坑咖啡」的名號,實際上卻是混合進口咖啡的產品在市面上流通,連農會的咖啡產品也不見得是最道地的。農會雖然表示以服務農民為宗旨,並且避免中間商人的剝削,但沈成印認為農會低價販售咖啡豆,造成目前古坑咖啡豆市場競爭激烈的局面,不過還是有顧客堅持跟當地的咖啡農購買咖啡豆,即使一磅的咖啡豆價差將近兩倍。
古坑咖啡產業的現狀依舊是蒸蒸日上,對於未來古坑的發展藍圖,在地人林裕凱有著更多的期待,他希望古坑能夠鞏固「台灣咖啡」的美譽,並且為遊客規畫完善的古坑旅遊行程,另一方面跟上世界環保思潮,發展古坑綠色生態之旅,畢竟這將是未來趨勢走向,也能符合更多客源的需求。幾年之後,古坑的咖啡也能是一種新思維,一個傳奇名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