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探索城市聲音 重現台南歷史

2023/01/02 14:33
4,07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成文絜 ∕ 台南報導】

繁忙的城市中,人們不停地奔波,試問你多久沒有抬頭看看周圍的景色?多久沒有閉上眼睛聆聽周遭的聲音?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還有一群人正在守護「消失的記憶」。 位在台南市藍晒圖文創園區的「目目文創」用視覺的紀錄以及聽覺的感受,一起探索那些被我們忽略的聲音地景。

 

照片

目目文創工作室的招牌。(攝影/成文絜)

 

美國加州大學的 Michael Southworth 教授曾在演講中說過,人類在認識一座城市,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透過眼睛所看見的,這可能會讓我們對於這座城市有了最初步的認識, 同時,也可能帶給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既定印象,更明白的說法就是,刻板印象。

 

採集聲音,打破偏見

目目文創從 2015 年成立後,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走訪大街小巷,建立聲音資料庫, 致力於聲音(sound)與景觀(scape)的結合,我們稱之為「聲音地景」,也就是希望能透過記錄城市中的聲音,來打破視覺對城市的想像,加深我們對城市的認識,團隊一開始從 台南民生圓環為起點,逐步蒐集聲音地景。 目目文創陳郁文執行長說到,用聲音作為一種媒介,重新來認識一座城市,即使是細微的聲音,或許也有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他認為台南是一個聲音底蘊相當濃厚的城市,不 管是人文﹑生活﹑歷史都是對於台灣而言相當重要的地方,團隊以台南作為起點,以歷史的角度去探索聲音,找回被遺忘的記憶。

 

照片

團隊在台南後壁進行收音的工作。(目目文創提供)

 

越是了解,越覺得惋惜

為了能更完整的採集到聲音地景,團隊花了六年的時間,動員逾百人,在台南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陳郁文說到,越是深入研究,越能發現我們其實根本不了解這座城市, 它的風貌無限,我們卻無從知曉是最惋惜的事情。

 

像是團隊在場勘鹽水月津港的過程中,聽到當地人的解說,才知道「月津八景」是當地作為自然景觀的界定,隨著時間的洗刷,現在只剩下一兩個景觀還保留著。這才意識到, 一個環境人文的消失對聲音是會有影響的,對於昔日能聽見的聲音,現在卻已無緣再感受,感到遺憾。

 

同樣地,在台南巷弄中的六合境清水寺,前方有一條很長的水溝,某次團隊採集聲音時, 發現廟前方有水流的聲音,相當好奇。原來,它是以前柴頭港溪流其中一條的分支,在前幾年,台南市府把它撬開以後,發現底下其實是一條磚造的水道,默默地在府城這個地方流動。陳郁文說,聲音從來沒有消失,只是以它獨特的形式存在著。

 

用聲音漫步台南

「目目文創」在 2021 年 7 月,發表了團隊第一本台南旅遊書《聲存指南》,更榮獲 2022 年日本優良設計獎。與絕大部分市面上販售的旅遊書不同,是一本屬於台南的聲音地景探索書,從都市到鄉村,再從山林到海岸。從全書最特別目錄開始,以聲音的角度來設計,跳脫制式的目錄呈現,將每個篇章成為每段音軌,分類為生火、水文、取食、建築等面向,帶領我們重新認識這座城市。透過音軌的呈現,我們能更清楚觀察到台南歷史的脈絡,清楚閱讀資訊亦可了解地方時代背景。

 

旅行以台南市民生綠園環方圓一公里作為起點,向外步行至外圍 1 公里的古蹟與人文聚落。「聲音會隨人們生活作息而改變」陳郁文說,旅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書上的 插畫地圖,早晚各去景點一次,走過街道,閉上眼睛聆聽聲音時,必然會出現不一樣的 聽覺享受,難以預料的聲音旅行,這是他希望大家能透過閱讀《聲存指南》而感受到的。 

 

照片

《聲存指南》的目錄。(攝影/成文絜)

 

結合文創,蹦出新創意

「目目文創」在擴展建立聲音資料庫的同時,也不斷在嘗試不同的可能,透過文化議題、 歷史、人文結合現代藝術,進一步利用文創設計推廣出各式的文創商品。

 

像是 2022 年高雄文博會,目目文創第一次在外縣市策展,推出一款「高雄景聲徽章」 結合感應式無痛感聆聽聲音技術,只要手機接觸到徽章就能直接聽到屬於高雄獨特的海 港風情,像是海鷗拍打翅膀的聲音,以及海浪拍打岸上礁岩的聲音。這也是目目文創第 一次與外縣市合作,結合新科技,讓人們能更親近關於聲音的美。

 

而對於未來「目目文創」的發展,陳郁文說,聲音可以從獨特的媒介,與另外的產業進 行合作,以聲音策展,將「聲音」這個元素置入到各種產品或品牌,我們也可以把聲音 授權給企業,或採集他們想要的聲音,幫助他們增加企業識別。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