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消失的老戲院 朴子「榮昌座」

2010/11/04 17:34
9,361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記者顏資蓉、翁敏兒/嘉義報導】   

  台灣電影始於日據時代,戲院的發展深受時代科技文明的影響,迄今與時代抗衡的老戲院仍屈指可數。朴子的「榮昌戲院」即是舊時代的象徵,當八零年代大家都圍著電視機時,失寵的電影被打入冷宮,而此時的「榮昌戲院」已顯得筋疲力軟,最終在時代的浪濤中沒頂。

  朴子市的「榮昌座」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八年(西元1933年),由台灣人涂榮在東石郡朴子街(現朴子市向榮路)自建自營。當時的「座」是日本用語,即戲院的意思。榮昌座屬於洋式樓房建築,內部以檜木材料為構造,階梯式座椅和二樓馬蹄形環狀座位,可同時容納上千人,其建築風格在當時相當新穎和氣派。二戰後,榮昌座改名為榮昌戲院,經營人涂榮將戲院轉賣給吳鼎,吳鼎於1960年登記營業,並將戲院內部整修,而重整旗鼓的榮昌戲院,即將帶動朴子往後二、三十年的黃金歲月。

  光復初期的台灣,社會秩序混亂,民生凋敝,到戲院看戲是人民生活中最大的娛樂,嘈雜世界中的心靈寄託。榮昌戲院新的經營人吳鼎,遇上了台灣電影最美好的時代,當時生意之興隆而人手卻嚴重短缺,使他不得不向遠在宜蘭工作的弟弟—吳燈煌求援,協助戲院的管理。榮昌戲院屬於「影劇雙棲」的混合式戲院,意即除了放映電影外還有戲劇的演出,而歌仔戲在五零年代征服了全台觀眾,布袋戲在歷經「二二八事件」後也朝室內戲院發展,隨著1955年台語片的興起,鄉村電影院也登上了高峰。

  除了地方戲劇,也有一種叫做「新劇」(話劇、文明戲)的劇種,「當年最紅的是『藝霞歌舞團』,是模仿日本寶塚歌舞團而來的,每次巡迴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吳燈煌對「藝霞歌舞團」印象之深刻,可見當時轟動的程度。「最熱鬧的時候,車仔(腳踏車與摩托車)停滿整條街,占了十五家店面門口!」吳燈煌的妻子黃金緞回憶起當時在戲院外「顧車仔<註一>」的情況,壯觀的畫面頓時間歷歷在目。榮昌戲院所在的向榮路是當年朴子最繁華的地段,小吃攤販、涼水店、水果店等等無不曾霑過榮昌戲院的恩露,它是朴子的經濟核心,不僅提供了娛樂同時也餵養了地方上的人。

照片

曾管理榮昌戲院15年的吳燈煌夫婦。 記者翁敏兒/攝影

 

  隨後,新興起專映電影的東和、黎明戲院開張,而榮昌戲院這個老前輩的競爭力已大不如前了。「新戲院的影響不大。但自從收音機開始播放廣播劇時,大家都不太來看戲了,而最大的打擊是『電視』的出現。」吳燈煌感慨說道。六零、七零年代台灣製片工業起飛;但進入八零年代後,錄影帶遭盜拷的問題日趨嚴重,電視的異軍突起更讓電影產業顯得星光黯淡。

  電影產業的發展瞬息萬變,在短短幾十年間就像流星般從最高點逐漸往下墜。拖著疲憊身軀的老戲院對電影仍有著期待,當時許多戲院改頭換面朝小規模精緻化經營。吳燈煌卻試著將榮昌戲院繼續做大,並加強電影宣傳,一到假日便租宣傳轎車、手繪宣傳海報、四處到附近鄉鎮發傳單,但努力的成效似乎有限,老戲院終究抵不過時代的淘選,在民國八十年間熄燈,而向榮路也繁榮不再。

  同樣是在地人的朴子市公所文化課課長盧春霖回憶,「榮昌戲院的最後一部片似乎是『少林足球』(並非周星馳的「少林足球」),當時還標明是最後一片,但還是沒幾個人去看。」朴子榮昌戲院經歷了台灣電影最美好以及最慘澹的年代,它是台灣電影史的一個縮影。曾經為戲子的舞臺,臺上戲如人生,榮昌戲院從喧鬧到靜默的過程似乎比戲劇本身還更具張力。

<註一>「顧車仔」,來戲院看電影的人繳一、兩元的寄車費,將腳踏車或機車交付給戲院門口的看顧人,電影散場時,把寄車存根聯給看顧人核對號碼後領回自己的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