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圍牆內的開發案

2010/11/26 13:01
6,157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圍牆內的開發案  


      台北市福德街的廣慈博愛院,占地6.5公頃,未來計畫切割出1.6公頃的商業用地,蓋起與捷運共構的住商大樓和旅館,這樣的發展,有人期待、有人擔憂,然而大多數的市民,還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個BOT案正在進行…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0-11-29(一) 22:00
      重播:2010-12-04(六) 11:00


       

      內容

       清晨,在濃密的樹蔭下做運動,呼吸芬多精,對鄰近居民來說,大自然是最好的健身中心。每天早晚都有人在這裡散步、跳舞,很難想像,這一片靜謐的空間,距離熱鬧的信義商圈不到兩公里。

       位在台北市福德街和大道路口的廣慈博愛院,是民國58年興建的,這個台北市政府為了安置弱勢族群所設立的機構,是當時全東南亞最大的安養中心,包含照顧低收入戶所興建的福德平宅,總共占地6.5公頃。

       現在居民活動的這一片綠地,原本也是屬於廣慈博愛院區的一部分,民國95年,政府拆除部分建物後,開放給週遭居民使用,對於擁擠密集的老社區來說
      這一塊綠地空間顯得十分珍貴。

       其實台北市政府早從民國79年起,就陸續規劃廣慈博愛院區的更新,並喊出『打造台北銀座、發揚廣慈精神』為口號,透過促進「民間機構參與公共建設法」,採取BOT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民間興建、經營,然後再移交給政府,在民國95年送都市計畫審議之後,原本6.5公頃的社福用地,縮減為2.9公頃,其餘作為公園綠地和商業用地,滿足居民需求,也做為招商誘因。

       這一次的開發案,將福德平宅也一併納入,分為南北兩個基地,北基地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主,南基地將會有旅館、住商大樓、捷運站、派出所等的設施,招商內容中並明定,開發單位要自費興建園區內所有設施,粗估經費要91億元,簽約50年,完工之後,部分的社福機構和派出所、捷運站等,要移交給台北市政府經營管理。

       民國98年6月15號,柏德開發和台北市政府正式簽約,然而,直到今年6月12日所舉辦的環評說明會,有些居民才知道,老鄰居要變身了,都還來不及了解細部規劃,就已經聽見廣慈博愛院裡傳來怪手聲。對於尚未經過環評就先進行整地,未來還會進行樹木移植,台北市政府和開發單位表示一切合法,於是關心環境的當地居民,只有循司法途徑,向台北市政府提出行政訴訟。

       但拆除動作並未停歇,現在建築物都成了一堆廢磚瓦。未來,這裡的商業用地上,將會進駐33層樓高的旅館、和25層樓高的住商大樓、再加上地下4層樓的停車場和捷運出入口等設施,讓部分居民擔憂,開發後帶來的龐大交通衝擊和空氣污染,現有的環境是否能夠承受。

       但也有居民期待,這場開發案能替沉寂好久的老舊社區,帶來繁榮發展,而懷抱著美好的期待與想像。

       為了瞭解基地狀況,今年11月10號,環評委員到現場進行勘查,許多居民也都到場關心,但在進入院區前卻被阻擋在鐵門外。

       這是全台灣第一件社福BOT案,不只是關心環境的民間團體關注,社福團體其實也都憂心BOT的發展。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原本6.5公頃的社福用地,分割為公園綠地和商業用地之後,只剩下2.9公頃。社福團體一方面希望更新後,可以照顧到更多弱勢族群,但又怕如果經營者以利潤做為考量,會犧牲掉弱勢者該有的權益,因此要如何落實監督,是此案的關鍵。

       在發展快速的信義計畫區附近,想要看到上百棵樹木的都市綠帶相當難得,鄰近的廣慈博愛院區,裡頭有著700多棵樹木,雖然達到台北市政府受保護老樹標準的樹木只有13棵,但是這裡的樹種多元而豐富,是當地居民舒暢身心的好去處。

       按照柏德開發的規劃,有200多棵樹會現地保留,其餘500多棵則是在基地內進行假植,愛樹人士憂心樹木移植存活率的問題,社會局提出說明,而關心樹木生態的游藝,卻認為廣慈開發案,其實可以從基地現有的自然條件上去做規劃,不需要移植樹木。

       閒適的午後,老人走在廣慈博愛院外,灰色的水泥圍牆邊,可能還不知道圍牆裡,變成什麼樣子?

       在這場開發案中,要如何照顧弱勢族群的社會福利?以及顧及到公眾需求,許多人都在提出建言,如果規劃者只在圍牆裡,忽略了外圍的聲音,又怎能規劃出一座符合公眾所期待的城市樣貌?

      側記

       以往,這些社福照護單位,都被規劃在市區的邊陲地帶,但隨著城市開發日益擴張,人口日漸密集,邊陲也變成了黃金地段,再加上建物逐漸老舊,就會產生許多更新開發案件,政府這幾年往往在財政考量下,採取BOT的方式進行,規劃初期都覺得一切很美好,但BOT就像是雙刃刀,稍有不慎,可能造成彼此的損傷,政府要如何介入管理變成重要關鍵,廣慈的BOT案是否真能落實社會福利的宗旨?值得大家持續去關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