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造國民大會論壇5-1】八八水災後的社區營造--縫隙間的行動

2010/11/28 17:31
3,243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編按/今年10月3日,社造學會在士林社大舉辦的「社造國民大會」,包含了五場次的論壇,其中八八重建論壇由台大城鄉所陳亮全教授擔綱主持,與談人有莫拉克重建專案台東分區主持劉炯錫老師、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創辦主編馮小非,台灣農村陣線代表陳芬瑜、徐肇蔚及相關系所研究生。會中各方人士紛紛表達對於災區產銷、安置、防災體系、部落報建立等等的看法,也針對政府、災區與其它協力者的鏈結互動做論述分析,藉由一點一滴的分享,呈現出一年來的心路歷程,學會希望 這場論壇能在重建夥伴們的心裡,發酵成為往後進步的動力。(下圖/林榮一攝)


照片

(文/蘇之涵、陳美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以下是八八重建論壇現場影像及各方論述的記錄。

◎呂欣翰、陽政育(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研究生)
台大城鄉所同學說明進入排灣大社部落的重建過程,首先透過部落報、讀書空間角、推廣離災住宅的概念,協助遷入瑪家農場永久屋的相關事宜。現在的行動聚焦於產業與通路,以既有的產品為基礎,繼續發展包裝及通路,另一重點為部落智庫的建立。

此外,社區現在發行的部落報,以部落自己的事為主要內容,例如部落的戀愛,不同族群的通婚現象,透過部落報更進一步了解部落,也讓部落自己發掘自己的故事。而在台大城鄉所兩位同學的表述中,並沒有特別強調認同,著重的是重建工作細節的討論,例如產業行銷等。

◎陳芬瑜、徐肇蔚(台灣農村陣線、台大農村讀書會)
農陣在台東縣歷坵部落、高雄縣桃源鄉勤和村與高中村推行小農復耕的行動,協助農友找回傳統的耕作智慧,發展出符合在地社會脈絡與自然環境的農法,同時也期待這樣的行動能創造重建當地的工作機會,並引入社會力入重建之路。

農陣表示,與部落也是經過好一陣子的磨合才達成共識,因為部落在重建的態度上,往往希望進度盡可能的快,相較於他們希望一步一步慢慢來的想法有著強烈落差。面對資源、資源擁有者與非擁有者之間不同的觀點,農陣人士謙虛的表示還在學習當中。

◎方瑜揚(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研究生)
南華大學建築景觀所災後進入阿里山鄉來吉部落,進行部落調查與組織培力,經過願景整合、需求磨合與協力陪伴三個時期,了解到討論與行動應跳脫安遷及重建兩大中心價值,且重建事務應先由部落開始。他們表示透過持續的溝通了解與小行動,團隊和部落間的互信關係才有可能被建立,團隊也才有可能發揮中間人的角色提供需要的協助。

此外,期待再藉由建立部落報及舉辦休閒活動等方式,讓部落的重建壓力慢慢下降,回復部落的生活秩序。

◎劉炯錫(台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文建會莫拉克重建專案台東分區主持人)
劉炯錫老師首先讚賞年輕朋友在八八風災後對於重建事務的熱情,但也提醒在座的夥伴進去部落前要先做好功課,了解部落的歷史與內部結構,部落內不同族群與附屬關係。有基礎的認識,成為部落的一份子,才有可能行動,因為所有的行動都要回歸到社區,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思考。

其次,劉老師認為有機農業目前在台灣的發展仍未成熟,高成本對於偏鄉或原鄉部落而言是一大負擔,尤其是受災害的社區,嘗試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社區生活的基本面,短時間內若見不到明顯成效也別氣餒,因為這是需要長期關心投入,持續學習的一項工作。

◎馮小非(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創辦主編)
馮主編依過去經驗分析,發現九二一當時有很多老師進入災區,但到八八重建時則以年輕人居多。雖然年輕人資源較少,但是與居民的相對位置較平等,容易營造出一起努力共同學習的感覺,而這種情形比較不會讓居民產生對外的依賴。

另外在南投中寮九二一重建的經驗裡,馮主編認為重建速度相較今日緩慢許多,然而撇除產業復育的速度比較,實際上追求產業重建的完善品質的確需要時間,因為大量生產的代工方式,經常會耗損重建社區,造成反效果。雖然這不完全代表產業失敗的絕對因素,但是過快的產業重建速度無異於揠苗助長。產品應該是一種能表達自己的語言,和大量代工的生產絕對不同。但如何取得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則是必須花時間思考的問題。

此外馮主編提到若欲了解產業定位,則需彙整分析品牌、儲藏系統與價位等元素,其中冷藏系統的建置相當重要,政府與民間在這方面都可以多加協助,且需要更多資訊來進行評估工作。

金惠雯(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
金秘書長表示,八八受災區多為部落,但原民部落並非一般的農村部落,它內含著權力結構、社會組織、組織型態等複雜關係,尤其因族群不同所展現的差異性,均是必須要重視的。

回歸談及現在的重建速度,可以用飛快形容,然而重建工作所塑造的願景是否為部落想要的?部落居民是否了解重建在做些甚麼?產業的願景是否有符合在地脈絡與組織?雖然這些問題無法即刻回答,但是要放在心裡,時時刻刻的反覆思量。

在重建工作中,金秘書長也強調原民部落的特殊性不可以被忽略,同時也建議大家應該要嘗試了解部落居民共同面對的問題,方可將資訊充分帶進部落。根據過去的經驗,原住民朋友並非本身懵懂,而是因為資訊沒有被正確地傳達或被扭曲,所以身為知識份子,應認真的做訊息傳遞工作,將訊息轉化為原民朋友可以了解的方式,才能讓重建事半功倍。


照片


(圖/蘇之涵)

張恒裕(重建會綜合規劃處處長)
張處長針對前面討論的回應,發展出了「原鄉自主」的重要觀念,但是八八跟九二一在此議題上的情形有所不同,因九二一可以原地重建,但八八有很多地方是危險區段,居民面臨著遷移的難題;另一點在於產銷方式的變革,比方說高雄桃源勤和部落的兩大產業---梅子與芒果,產收季節正好就是在颱風季,現在產業因遭受交通問題無法運送出去,然而由政府收購並非長遠之道,所以將產業製作成加工品會是現下合適的替代方案。


照片


(圖/蘇之涵)

※尾聲
論壇即將進入尾聲之際,現場也激盪出了一些意見結論,像是如何有效的促使原民朋友更為主動,避免過度依賴政府的情形發生?如何尋找遷村與原地重建外的其它可能?以及產業重建與地方文化的結合方式等等。

然而在結束前30秒,有位年輕人卻指出整場會議都像是個人的情感抒發,缺乏討論重建過程中涉及利益糾紛、資源分配不平均或剝削等問題。雖然由於時間限制,他的討論只得作罷,但他的一席話卻另外提醒我們,單從影像或心得式的表述,是否足夠?我們是不是該大膽地切入利害或對錯關係上的討論,才能真正發掘出除了環境外的「斷垣殘壁」?而也許「論戰」的痛,會帶來重建的美。

延伸閱讀:【社造大會影音】綜合座談 (二)八八重建 陳亮全老師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