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COP28系列九】一起逛氣候大會 COP28談判場內外的藝文工作者與趨勢

2024/01/05 15:10
3,975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於杜拜舉行。今年場內外除了外交官、企業與NGO外,也能看見藝文工作者穿梭其中,以不同姿態與氣候變遷議題開展連結。

回顧往年COP大會,主辦方在「綠區」(開放民眾進出的的公開區域)放置藝術品,是最經典也最老套的形式。這些作品主題與氣候變遷相關,可能使用環境議題相關的媒材(例如海洋廢棄塑膠),或者具備與觀者溝通氣候變遷概念的互動性。例如去年主辦國埃及在綠區入口處,就設有一系列由廢棄塑膠袋、塑膠瓶的動物雕像。

照片

位於COP28「綠區」由藝術家Leonie Bradley創作的作品《Swarm》。攝影:王順德

今年官方設置的藝術裝置,以藝術家布拉德利(Leonie Bradley)的作品《Swarm》為代表。此作品以童年摺紙遊戲「東南西北恰北北」為靈感,將數個黑黃的摺紙堆積為蜂群的意象。蜂群的姿態,則參考蜜蜂受殺蟲劑毒害後,舞蹈軌跡改變,無法向其他蜜蜂傳遞花蜜訊息的現象。作品將童年願望與自然破壞相結合,於2022年Woolwich Contemporary Print Fair獲頒氣候裝置藝術獎。

今年主辦方也辦理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平面作品徵件活動,作品經裱框後,懸掛於「藍區」(僅限談判代表及觀察員進入的管制區域)建築內的牆上作為裝飾。

照片

由大會辦理的平面作品徵件活動,作品散見於「藍區」建築牆上。攝影:王順德

由於今年會議場地選在2020年杜拜世界博覽會場內,場內還有世博留下來的數個展館。例如描繪海洋與森林破壞的「Terra永續發展館」(Terra Sustainability Pavilion),「UAE永續發展之家」(UAE House of Sustainability)等。這類展館雖然也傳遞氣候變遷的意象,但更多呈現的是主辦方官方敘事:七個酋長國,在先人高瞻遠矚下,形成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運用科技以及祖先的智慧,將沙漠改造為永續的新綠洲。幾個展場與著名的未來博物館,共同呈現該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國族論述。

展示效果自然是好的,但對比主辦方在COP會議間,對於能源轉型的各式阻撓,內涵就顯得蒼白了。

照片

「綠區」內「Terra永續發展館」所設置的互動展區,呈現人類消費行為對環境的破壞。攝影:王順德

本次還有幾個藝文團體進入藍區,舉辦各式交流活動。

英國倫敦非營利組織「茱莉的腳踏車」(Julie's Bicycle)今年與數個NGO合作,在藍區設置「永續樞紐展館」(Resilience Hub Pavilion),並辦理四場講座。題目包含氣候變遷對文化襲產的衝擊、藝術行動增進社區調適、藝術作為跨知識體系族群對等發展氣候行動的媒介、以及聯合國「娛樂與文化產業氣候行動」倡議(Entertainment and Culture for Climate Action,ECCA)的經驗分享。

藍區另一個與文化相關的展館,則是「娛樂+文化展館」(Entertainment + Culture Pavilion)。由關切氣候議題的社群所發起,成員主要為美國的智庫、NGO及娛樂產業業者。社群成員利用COP28在會場設置展館,希望擴大社群影響力,帶動更多同行開展氣候行動。與前者相比,這個展館更關注電影、音樂等娛樂,如何藉由「敘事」影響大眾對氣候變遷的認知。

照片

位於「藍區」,由美國娛樂產業、NGO及智庫共同設置的「娛樂+文化展館」。攝影:王順德

至於COP28場外,杜拜當地的藝術顧問公司ArtKōrero則與永續顧問公司BLANK在札哈·哈蒂(Zaha Hadid)操刀的The Opus大樓大廳,舉辦「文化的永續解決方案」(Sustainable Solutions in Culture)講座。講者包含社會企業時尚業、永續農業、時尚業等人士。講座內容也因此更加產品導向,將焦點放在產品生產履歷以及消費者選擇。

綜合上述活動參與經驗,可觀察到本屆COP28對於藝文工作者有幾個趨勢。首先,關注藝文活動本身造成的環境衝擊,甚於藝文活動的主題。除了美學、批判思考等抽象價值外,也必須正視藝文生態系的生產與再生產關係,例如機構營運、創作、消費、評論等過程,皆可能對勞動者、社區以及大自然造成剝削。

照片

杜拜藝術顧問公司ArtKōrero與永續顧問公司BLANK在會場外舉辦的「文化的永續解決方案」講座。攝影:王順德

若依此趨勢發展,未來創作者須加強掌握作品碳足跡、機構則須在館舍節能及碳盤查下功夫。這些都是比作品論述提及氣候變遷更現實也更重要的工作。而生命週期評估(Life-cycle assessment,LCA)與碳足跡計算,也可能反過來促使創作者,以更大的時間與空間尺度看待手中的媒材,為創作帶來新的靈感。

本屆也有多個活動場次提及藝文產業反「漂綠」(greenwashing)。所謂漂綠是利用公關手段,讓自己的服務或產品看起來更環保。台灣目前也有部分藝文從業者主張未來將購買碳權,打造淨零藝術作品或是藝廊。然而,碳權應該是在組織單位盡力減碳後,面對無法壓低的剩餘排放量,才使用的最後手段。作品或是藝廊,若只購買碳權就宣稱淨零,等同於以金錢規避減碳責任,再將此金錢轉嫁到藝文消費者身上。此作法並不值得鼓勵。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