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林明炤榮獲通識傑出教師

2010/12/17 13:49
2,999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照片

 【記者楊雅雲、翁瀚懋/南華大學報導】南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林明炤在教育部第四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的七十名被推薦人中,入圍十一名複審資格,最終遴選成為本年度全國五位傑通教師得主。對此,林明炤謙虛地表示,這足以證實自己偏愛教學勝過於研究工作,也是靠著這樣的熱忱,讓學生獲得經歷以外的啟蒙。

  

 傑通獎是教育部為了表彰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師的獎項。各校的被推薦者,透過眾學者組成的傑通評選小組進行審查、初選、複選、決審四階段,最後全國僅有五名教師能夠獲得此獎。評選委員除了嚴格慎選送審的書面教學成果,並在最後的校內訪視,抽取十位學生以深度訪談測試。

去年林銘炤早已入圍複審,最後在面談的應答方式上,與審視委員的期待相左,成果無法全力彰顯。經過一年的整理資料,他在今年修正了書面審查資料的著重面相,將重心擺在學生期末的發表成果,最後得以獲此殊榮。

  

 九十年八月現任教社所所長鄒川雄任職通識中心主任期間,林明炤得知應聘資訊,順利通過面試,開啟了他與通識中心的歲月。事實上,早在他進入南華大學前,在因緣際會下已接觸到通識教育。「最早是在元智大學通識中心兼課,那時還在摸索階段。」除了最初兼任通識中心的經歷,專攻生物學的他,也不時遊走於生態研究與教育的兩端,不僅曾任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與永和社區大學,並曾獲得墾丁海洋生物館助理研究員資格。

  

 他說:「來到南華,我首先接觸的學生,並不是生物相關領域的學生,而是一群主動選修動物相關通識的外系孩子。」林明炤獨特的領課風格在外系學生眼中,成為最貼近環境的一門自然通識課;九十四級美藝系畢業生劉永秀說:「我當初修了老師的海洋生物,這堂課有戶外教學,也謝謝老師幫我們申請到課程補助經費,讓我對海裡生態產生了感動,我想這是別門通識課程沒有的。」

  

 「倘若視專業知識為立柱,通識就宛如串聯各部結構的橫樑。」林明炤說,何謂通識恐怕有不少大學生,甚至教授都無法提出精確的定義,甚至多數人仍普遍有著「通識」即「普通知識」的認知;其實「通識」真確的意涵是泛指「共通的知識」。正因為學生對通識不解,往往將通識課程歸類為「營養學分」,因此如何協助學生了解通識教育的目的,可說是當前必須努力的工作,也藉此落實以學生啟蒙為本的通識教育宗旨。

  

 利用通識教育開啟學生的另一扇窗,還得借助教材和整個上課氛圍。由於選修通識的學生來自不同科系,當帶領學生進入生態通識的殿堂,要如何確保學生不會有思考與知識背景的參差不齊呢?林明炤說:「不論是教材或講課,利用學生的都有的共同經歷來開啟他們對課程的好奇。」因此,他時常用繽紛的剪報輔助,在課堂搬出許多生活瑣事與奇聞吸引學生,在作業設計上希望要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利用小小的計錄培養學生對環境的關心,也使得課堂氛圍達到和諧的狀態。

  

 「對不同生命得個體,報以了解與欣賞,對生態環境如此,對學生亦是如此,這也是我想藉由通識課程告訴孩子的。」九年來林明炤開設了許多自然領域通識課程,引發了許多同學對生態的好奇。藝設系三年級林芸說:「雖然我這屆的台灣野生動物沒有戶外教學,但老師請了外界人士來演講,還是很生動,加上老師上課時的剪報很活潑逗趣,裡面的圖片也是老師自己拍的,真的會被老師對生態的那股熱情感染到。」

  

 來到南華已屆九年,林明炤說,通識中心課程的推動也遭遇許多瓶頸。「雖然南華儼然是全國通識教育的翹楚,但這兩年系所的評鑑極大地衝擊了通識中心,因為通識教師被歸入各系所,並撥出時間協助評鑑業務,使得通識中心的運行受到影響。」林明炤指出,通識教師的升等仍必須回歸專業領域的升等體制,對長期投入通識的教師們來說是一大阻力;他期盼未來通識教育能發展出一套專屬的升等機制,才能讓更多教師無憂地投入通識研究隊伍。

  

 「因為接觸,所以認識。因為認識,所以暸解。因為瞭解,所以關心。因為關心,所以認同。因為認同,所以感動。因為感動,所以在乎。」這就是林明炤對於教學負責的態度。對於未來通識教育的走向與計劃,他說,依然會秉持著給予學生更多啟蒙的前提努力邁進,他堅信未來通識教育與自己,甚至學生都能有更多的學習空間,並與其他「熱血教師」齊心使通識理念得以宣揚、落實。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