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鑄劍 文化傳承的匠心之道
記者劉鳳秋 ∕ 台中採訪報導
青雲鑄劍藝術館內展示區。(記者 劉鳳秋/攝)
在臺灣,鑄劍文化猶如一道不可多見的文化風景,凝聚著匠心與傳統的交融。其中,「青雲鑄劍藝術館」成立於一九八四年,位在台中市沙鹿區,由冶劍師陳天陽創辦,不僅是臺灣少見的鑄劍藝術館,更是島嶼上獨特的文化寶藏。這裡孕育了一代代冶劍師,陳天陽更是被譽為海峽兩岸難得一見的傳統鑄劍大師。現今管理人陳重智是陳天陽的第三代傳人,他自幼受到祖父的精心教導,堅守傳統,他接手管理「青雲鑄劍藝術館」,繼續傳承傳統製劍技術,弘揚中華刀劍文化的精髓。
學習鑄劍工藝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對陳重智來說,這是一個兩個階段的旅程。從小時候起,他被設定接受刻意的訓練,跟隨他的武術祖父,學什麼就練什麼。他分享了在晚上半夜,當他的祖父有靈感時,他就在他身邊學習。陳重智的祖父把一個房間改成了他的工作室,將他的技藝傳授給了他。他描述了自己童年時期的學習經驗,祖父並沒有提供詳細的說明,而是告訴他在不同的地方應該怎樣做,這種傳統方式讓他在實踐中學到技能。
然而,陳重智的熱愛和對鑄劍工藝的真正理解是在他第一次完成一把劍並交到客戶手中時萌生的。看到客戶的滿意和心中的喜悅,讓他確信自己是喜歡這個創作過程的。他意識到,當客戶拿到他的作品時,他們對品質和工藝的滿意是他最大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驅使著他繼續堅守傳統的製劍技藝,繼續傳承中華刀劍文化的精隨。在鑄劍的學習過程中,陳重智並未受到其他師父或老師的直接啟發,因為在台灣並沒有太多專業的鑄劍師傅。他坦言,台灣的鑄劍師傅相對較為罕見,而他所在的家族似乎是台灣少數專精於鑄劍的家族之一。
陳重智回憶起他的阿公曾經說過,製劍不僅僅是打鐵,更需要磨出一種精湛的功夫。他的家族傳承注重完整性,並深刻理解製劍的本質,要注意不僅僅是製作出來,還需要了解並考究劍的根本,以保持原創性。陳重智指出,雖然現在有很多技術和文藝復興後的製劍方法可供參考,但要有自己的根底和原創性是不可或缺的。
他強調了家族的傳統鑄劍體系的完整性,包括了阿公的師父和整個脈絡的承傳。這種傳承方式讓他們能夠注重原創性,強調真正理解劍的製作過程,而不僅僅是技術的模仿。陳重智的家族一直秉持著對傳統的重視,努力將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中華刀劍文化的精髓。
寶劍劍體。圖片來源:陳重智提供
陳重智著重劍的材料選擇,從寶劍劍體到鋼質,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挑選。對於鋼的選擇,他區分了不同需求,例如選用彈簧鋼使劍柔軟一點,而德國、日本的鋼則用於追求更好硬度的需求。
劍的外觀,從木頭的選材到外部裝飾的革帶,陳重智強調了每個細節的考慮。木頭的種類如黑檀、紫檀、花鈴木、柚木等都被精心挑選,以呈現出不同的外觀效果。他提到,甚至連劍的手柄縫製都考慮了用不同的皮革,以營造出特殊的觸感。
在這個過程中,材料的選擇不僅僅取決於技術要求,還與製作的風格、客戶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情感和創造力相結合。陳重智將鑄劍視為藝術品,每一把劍都是獨一無二的,反映出他對細節和品質的極致追求。
陳重智師傅演示武術姿勢。 劉鳳秋/攝
在當今時代,陳重智認為傳統鑄劍工藝仍然具有重要性,不僅僅是一門技藝的傳承,更是文化的傳承。他強調這種傳統技藝的推展,不僅僅是為了讓人們擁有這項技能,更是希望這份心和精神能夠永續傳承下去。
陳重智提到,一些喜歡收藏劍的人,他會建議他們學習武術。他認為學習武術不僅是為了擁有一把劍,更是為了提升健康和培養正面的生活態度。他鼓勵人們透過學習劍術,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還能夠培養出對社會正面的影響。
陳重智將傳統鑄劍工藝視為一種價值觀和文化的代表,這種精神的傳承能夠影響人們的生活,促進社會的正向發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