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產前暴露於空氣污染與日後心理健康問題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空氣污染(包括有毒氣體和顆粒物質)可能促進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研究人員認為,空氣污染可能透過多種途徑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破壞血腦屏障、促進神經炎症和氧化壓力反應,甚至可能直接進入大腦並損害組織。最新研究發現,胎兒在子宮內暴露於空氣污染與日後青少年時期的某些心理健康問題有關。
儘管青少年是心理健康問題發病的關鍵時期,但目前很少有研究關注早期生命中暴露於空氣和噪音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在這此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孕期、幼兒期和青少年期暴露於空氣和噪音污染對三種常見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精神病經歷、抑鬱和焦慮)的長期影響。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了來自布里斯托「90年代兒童」出生隊列研究中超過9000名參與者的數據,該研究在1991至1992年間招募了來自布里斯托地區的超過14000名孕婦,並自此以來一直追蹤這些女性、她們的孩子和伴侶的生活。透過分析參與者早期童年的數據與他們在13、18和24歲時的心理健康報告,研究人員將這些數據與不同時期的英國西南部戶外空氣和噪音污染進行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孕期和童年時期細顆粒物的增長與多年後青少年和早期成年時期更多的精神病經歷和抑鬱症狀有關。這些相關性在考慮了許多相關風險因素(如家族精神病史、社會經濟狀況以及人口密度、貧困、綠地和社會分裂等地區層面因素之後仍然存在。
研究發現,每增加0.72微克每立方米的細顆粒物質(PM2.5),在孕期和童年時期分別與11%和9%的精神病經歷增加風險相關;而孕期暴露則與10%的憂鬱風險增加相關。相反,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較高的噪音污染暴露與更多的焦慮症狀相關。研究人員表示,童年、青少年和早期成年期是精神疾病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受影響者在25歲之前變得不健康。此研究結果顯示空氣污染(以及可能的噪音污染)可能對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但此研究發現本身並不代表因果關係。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