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氣候變遷打亂啤酒風味 德國千年釀造傳統遇挑戰

2024/12/23 14:52
1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德國東南部的巴伐利亞擁有超過千年的啤酒釀造傳統,今年度的慕尼黑啤酒節吸引超過67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共襄盛舉,超過700萬升啤酒被暢飲一空。然而,全球暖化正嚴重威脅著當地的啤酒花產量及其經典風味。

照片

 啤酒是全球第三大消費飲料,僅次於水和茶。精釀啤酒的流行,提高了優質啤酒花的需求,但產量及品質正悄悄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照片來源:Sineunju2525/Wikimedia Commons

啤酒花產量銳減,風味漸漸轉變

世界最大的啤酒花種植區哈勒陶(Hallertau)已深受氣候變遷影響。32歲的維德曼(Andreas Widmann)是在地的第四代啤酒花栽種者,眼見夏季乾燥炎熱,近年來的農作產量已減少了二至三成。

另一個小鎮施帕爾特(Spalt)自中世紀以來,以釀造清爽細膩、帶有辛辣香氣又喝得到微微苦韻的啤酒而聞名,如今同樣受到酷暑、乾旱和暴風雨的無情威脅。早在前年,農民奧恩哈默(Andreas Auernhammer)就已拉起管線、設置鎮上最好的灌溉系統,但難敵極端氣候威脅,部分田地的啤酒花收穫量最終還是減少了兩成。

照片

 啤酒釀造不僅需要水、大麥和酵母,還依賴昂貴的啤酒花來創造其獨特風味。照片來源:Andreas Rockstein/Flickr(CC BY-SA 2.0)

這些數字並非特例,整個歐洲的啤酒花產量都在下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一篇研究指出,幾個主要的啤酒花種植區在1995年至2018年間的產量減少了近20%。科學家預測,未來夏季將更炎熱乾燥,啤酒花收成會持續下滑,啤酒價格也將隨之水漲船高。

不僅如此,啤酒的品質和口感也悄悄改變。《BBC》報導,啤酒花是釀造啤酒的關鍵成分之一,可在煮沸前後加入來增添苦味或調整風味。不過,受到氣候暖化及極端天氣影響,啤酒花裡頭影響啤酒風味的有機物質α-酸(alpha bitter acids)減少了,研究更預估,到了2050年,α-酸含量將減少高達31%。

7000株幼苗孕育新希望 一條龍式培訓傳承千年文化

美聯社》報導,避免這場浩劫的秘密武器,可能藏在慕尼黑北部的啤酒花研究協會(the Society of Hop Research)的苗圃中。這個「啤酒花幼稚園」培育了7000株新品種的啤酒花幼苗,它們需要的水分較少,根系更深,更能抵禦高溫、乾旱以及抵抗白粉病,預計能長到7~8米高。順利的話,新品種的啤酒花將於明年收成,製成啤酒銷售全球,並在未來的慕尼黑啤酒節上嶄露頭角。

照片

 慕尼黑啤酒節至今舉辦至第189屆。今年度約有670萬人共襄盛舉,暢飲700萬杯1公升裝的啤酒。照片來源:Bbb-Commons/Wikimedia Commons

德國擁有超過千年的啤酒釀造傳統,德國啤酒產業也相當重視研究及教育,從啤酒花研究協會到學徒計畫、啤酒花種植職業培訓課程以及享有盛譽的釀酒大師文憑,一條龍式的引導,樣樣俱備。

新品種的啤酒花知識也將被納入各大學、職業學校、啤酒廠和農場的教育中。農民、釀酒商和學生將從中學習栽種哪些品種有望降低收成風險,哪些品種特別能抵禦疾病,新品種又是否能帶來市場能接受的新口味。

兼顧傳統與未來 共同醞釀更永續的啤酒

「農產產量正迅速減少,現在的作物已變得『完全不同』,迫使釀酒商不得不改變配方,以找回傳統的口感。」慕尼黑工業大學釀造技術教授貝克(Thomas Becker)開設了一門學程,教導約400~500名學生,如何在啤酒生產的每個階段考慮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與對策,包括思考如何在釀造過程中讓能源消耗最小化,並開發保存期限更長的產品,以減少浪費。

如今,有愈來愈多新一代的啤酒產業工作者崛起,他們擁有知識和創新技術,致力讓德國啤酒在不確定的未來中繼續蓬勃發展。

農民維德曼就攻讀了農業工商管理學位,同時還在技術學校上啤酒花種植的專業課程,了解氣候變遷、學習新的土壤處理方法。現在,他已經從學生升格為老師,與農場學徒共同探索以灌溉系統持續澆水的最佳方法、有效施肥,並種植能對抗氣候變遷且保持經典風味、仍受釀酒商青睞的新品種,致力在延續傳統與適應未來中取得平衡。

資料來源

The Associated Press(2024年9月27日),Brewing a cold beer on a warming planet is hard. Germany uses education to fight climate change

BBC(2023年10月11日):Climate change could make beer taste worse

The New York Times(2023年9月12日),Germany’s Oldest Hops Thrived for Centuries. Then Came Climate Change.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