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i帝國毀了音樂創作?

2011/08/02 14:47
2,88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著作權保護了誰」,這是個值得省思的問題,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成為最重要的課題;哪些才是保護著作權最重要的關注焦點,這才是科技發展中,最需要注意的。不要肥了大企業,還在以為自己尊重版權,是在鼓勵創作者繼續創作。

照片

Apple引薦進軍雲端運算的iCloud於日前上線,其中專為音樂欣賞打造的付費服務「iTunes Match」,,用戶一年只需繳交24.99美元(約新台幣720元),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透過任何一種蘋果裝置,聆聽儲存在雲端伺服器中的音樂。 

iTunes Match利用「掃描比對」(scan and match)技術,分析使用者的音樂檔案。只要確認和線上音樂商店iTunes的歌曲相同,使用者便不須上傳檔案,系統會自動將那首歌曲送進使用者的雲端帳戶。 

iTunes目前約儲存一千八百萬首歌曲,如果使用者的音樂檔案不在其中,才需要另行上傳。一個iTunes Match帳戶最多可儲存二萬五千首歌曲,但從iTunes購買的歌曲則不受此限。 

比較特別的是,蘋果已取得唱片公司同意,就算使用者的音樂檔案來自盜版,還是可以儲存至雲端帳戶。蘋果將與環球、華納、科藝百代、索尼等四大國際唱片公司和音樂版權公司分享24.99美元年費,蘋果只抽三成,其餘七成全歸唱片公司和版權公司所有。 

 

當WWDC2011推出iCloud後,又有人說「音樂創作完蛋了」。

這句話好熟悉。

當MP3成為顯學,有人就在預期,音樂創作「完了」;但有人認為,毀了音樂創作的不是 MP3,而是賈伯斯和他的 iTunes。

記得邦喬飛曾在 Sunday Times Magazine 訪問裡,認為「今天的小朋友失去了戴上耳機、閉上眼睛、開大音量,倘佯在專輯裡的樂趣;以及在不知道專輯內容之下,只靠著專輯外皮照片的想像做購買抉擇之美。」

「那真是個神奇、神奇的年代... 我討厭讓自已聽起來像個老人,但記住我說的話,一個世代以後人們會說:『發生了什麼事?』 -- 賈伯斯個人必須為毀了音樂產業負責。」

現在有了iCloud,賈伯斯該不是「萬死莫贖」?

毀了音樂創作的,到底是MP3、iTunes、iCloud,還是其他更關鍵的問題?

該死的,其實跟賈伯斯或者他的「i」帝國無關,而是他們所創造的i帝國,成了剝削音樂創作者的幫兇。

這是一個網路上流傳的故事:

一天夜裡,有個穿西裝的男人走進一間piano bar,點了杯啤酒。男子脫下西裝外套放在一旁的椅子上,「這架鋼琴擺在這裡,平常有人會彈嗎?」老酒保微笑著,擦著酒杯說:「是呀,偶爾客人少時,我會自彈自唱給客人聽,算是一個小消遣吧!」「今晚似乎店裡沒什麼人,」男子笑道:「我可以請您唱一段嗎?」酒保答應了,於是那晚的小酒吧裡,流瀉著鋼琴與老酒保的滄桑歌聲;當晚,男子很盡興地付了酒錢離去。

第二天,酒保收到了其實是代表日本音樂著作人協會(JACRAC)的西裝男子,送來的請款通知,理由是在公共場所演唱他們著作權名冊下的歌曲。

這看似笑話的故事,卻真實發生在日本;而未來,也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做這種事的,其實不是音樂創作者,而是自認為代表音樂創作者的「著作權仲介團體」。

基本上,著作權法訂定的最終目的,仍然是「提昇經濟、文化及科技發展的能力」。但是近年來,由於美國國際企業的介入,使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越來越向商業化的經濟面傾斜,使智慧財產權變成極度「唯商主義」的保護措施,反而造成對創作者的保護與促進文化發展的基本概念被忽略了,這或許是立法之初始料未及的。 

也因此,當初於八十一年修法時,為了促進知識的傳布,以及「發揮著作財產權最的經濟效益,及建立供大眾適當的使用管道,使著作可以流通」,著作權仲介團體成為著作權法中應運而生的特殊團體;但經幾年的發展,促進著作權流通的仲介團體,怎麼會變成被民眾視為收取保護費的「流氓協會」?

照這樣的發展,未來可能當你在街上手機的MP3鈴聲響起,接下來就會收到著作權仲介團體送來的收費簡訊,原因是你「公開播放」他們會員的歌曲。

(全文閱讀請見i 帝國毀了音樂創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