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重拾美好的《共享》年代

2011/08/06 04:24
2,376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前幾天看一部片子《曾經‧愛是唯一》(Once) ,其中一個場景是在來自捷克移民到愛爾蘭的女主角家裡,突然湧進數位同鄉到她的家裡看電視,因為這幢樓裡只有她的家有電視吧!這一幕好熟悉…

記得以前在村子的街上開燙髮院的叔婆,買了一台黑白電視,那時可是非常不得了的事。一到放學時間,叔婆家的地板就擠滿了一群小毛頭,等著看卡通影片。我和爸媽也常常會在晚上從下街走到上街的叔婆家看台視劇場。後來家裡添購了電視,也成了左鄰右舍的迷你電影院。電視在那時候好像是一種公共財,大家都可以分享。每到快過年時,母親都會準備做年糕。這時,家家都會拿著一袋袋的米,到村子裡唯一有機器的家磨米漿。住在廟廣場前賣豬肉的家自從裝了稀有的電話之後,生活就更加忙碌。在台北工作的二姊,常常有急事就掛電話到賣豬肉的家,請他們來叫爸媽去等電話。三番兩次的也未曾看見賣豬肉的大叔有不高興的臉色。在那時候,擁有者不吝於分享;需求者也珍惜資源的享用,資源共享似乎大家覺得習以為常,也增進了彼此的互動。

    曾幾何時,大家有錢了,捨得花錢買屬於自己的東西。明明是小家庭,卻擁有數打的鍋碗瓢盆,或許只是為了一年一次的家族聚會;十幾年前一時興起買的電鑽,數數使用的次數不超過十次;在孩子小時候買的家庭號露營帳蓬,真正用過的機會五個指頭都數得出來。割草機一年用不到幾次,每次用之前卻還得花錢維修;更不消說,堆滿在書房的書和CD, 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靜靜地躺在架上,偶一得到寵幸翻翻已屬萬幸。

    想想看:如果先在自己的親朋好友圈裡,每個人提供可以分享外借的物品。例如書籍CD、手工具、電動工具、登山背包、行李箱,大至單車、機車甚至汽車…讓物盡其用,減少開銷,少了儲物的空間,也間接減少了地球上的垃圾,可說一舉數得。

    好啦!說了這麼多,那我有什麼可以分享的?

    我有登山杖、戶外輕便瓦斯爐、帳蓬、割草機、電鑽,還有一堆書、CD…

    我想借冰淇淋機,你有嗎?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