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第一」莊永明 舊書攤大學者 文/邱斐顯

2011/08/11 18:06
3,562次瀏覽 ・ 46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台灣第一」莊永明  舊書攤大學者

文/邱斐顯

照片

 

他,憑著濃厚興趣與熱忱,蒐集台灣史料。

他,傾半生精力寫台灣書,造福台灣子孫。

沒有高深傲人的學歷,卻對台灣文史資料,有著無比濃厚的興趣和熱誠,持續不斷蒐集。

沒有正式學院的訓練,卻傾其半生之精力,寫下了五十本台灣文史著作,造福台灣子孫。

耳濡目染,沈浸台灣歌謠中

在台北市大稻埕出生、長大的莊永明,對大稻埕的陳年古蹟、風土人情、民俗歌謠、歷史人物等等如數家珍,信手捻來就是豐富的台灣本土史料。二十多年來,

莊永明用心蒐集很多的台灣文史資料,其中則以台灣歌謠史料最為豐富。

記憶中,莊永明讀中學時,經常到淡水河邊的露天歌廳去聽台灣歌謠的演唱。「那時候,台北的文化區塊可分成兩處,一處是外省人,在台北城內,在歌廳內聽歌,就像大陸的十里揚場一般;另一處是本省人,在淡水河邊第六到十二水門間的露天歌廳聽歌,夏天的時候蚊子多,還要點大蚊香來驅蚊,下雨或是颱風時,露天歌廳就只好停擺。」

此外,莊永明的老家就在台語歌謠作家李臨秋的住家附近,而且莊永明和李臨秋之子又是小學同窗,因此莊永明常常有機會陪著這位音樂家談天,彼此也結下忘年之交的情誼。除了李臨秋之外,台灣名作曲家呂泉生也是莊永明的忘年之友。莊永明的手邊甚至還有呂泉生的傳記資料--尚未付梓的手稿。

《民俗台灣》,深受此刊物感動

小學的時候,一些知名的「學友出版社」、「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兒童刊物,對莊永明日後影響很大。這些刊物提供他很多台灣鄉土知識的來源,遠遠勝過教科書裡的內容。從小學到中學,他持續閱讀這些刊物。這些刊物也不斷地蓄積他對台灣本土文史資料渴求的能量。

印象中,小學時,莊永明就曾看過一幅描繪台灣風味的插圖--謝籃。看到這個插圖,他深受感動,開始興起想蒐集這些資料的念頭。讀建中時,他開始在學校附近聞名的舊書店街--牯嶺街逡巡,想找一些與台灣早期文化有關係的文物。他挖到一個寶藏,那是一本《民俗台灣》的刊物。

這本《民俗台灣》是由一些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所編的。其美術編輯為立石鐵臣,他是「台灣最大的民間美術團體,同時歷史也最悠久、最有成就」的「台陽美術協會」(即台陽展)的發起人之一。而文字編輯則為池田年雄。莊永明對池田年雄的印象極為深刻,因為池田年雄雖然住在台北城內,但他曾說過,他喜歡來大稻埕,尤其喜歡享受那種「越境的樂趣」。因為北門附近的縱貫鐵路,就沿著台北城和大稻埕的邊境舖設著。跨過了鐵路,似乎就到另一個境界。

這本書給莊永明相當深刻的印象,因為這些日本人都能把台灣的景物用圖、文表達得如此生動、感人。這份感動讓莊永明開始朝著蒐集這些台灣的文史、古物資料的大方向前進。

「台灣第一」 撰寫中遭到警告

一九八○年,莊永明應詹宏志之邀,在中國時報開闢一個「台灣第一」的專欄,每週一次、有系統地撰寫出台灣的人文、歷史等文化性的文章,前後長達一整年的時間。剛開始寫這個專欄的時候,有些人不了解,還以為他在做類似「金氏記錄」之類的整理工作。他在這個專欄中,就陸陸續續介紹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台灣第一個畫家---黃土水」……等等。

這個專欄推出後,讀者反應非常熱烈。很多人甚至主動提供更多的相關資料給莊永明。當時,台灣社會尚未解嚴,台灣本土文化不僅未被重視,還被國民黨政權高度壓抑,莊永明首開先例地整理出「台灣第一」的文稿,著名的文學家柏楊就說過:「莊永明是台灣第一個寫出『台灣第一』的人。」

莊永明在撰寫「台灣第一」專欄時,他任職公司的安全主任,有一次曾跟他轉達,「上面的安檢單位打電話來關心你寫的文章。」不過這個安全主任對他很好,主動把這些莫須有的壓力給擋掉了。

建南茶莊  台灣首個茶包袋

對蒐集史料興趣濃厚的莊永明,提到他無意中蒐集到「台灣第一個茶包袋」,興奮之情,洋溢在他的言談之間。

過去幾年間,莊永明一直很希望可以找到「台灣第一個茶包袋」。從小住在台北有名的茶街--貴德街上,莊永明知道,過去的台灣人喝茶,習慣將茶葉直接放進茶壺或茶杯裡,用開水沖茶葉後飲用。「茶包袋」是後來從西方社會引進之後才有的東西。

台灣早年的「建南茶莊」,是第一個引進德國的進口紙張,把茶葉放進紙張內,開發製成「茶包」的茶莊。當初為了推廣「茶包袋」的泡茶方式,還聘請當時的影劇界人士(如張美瑤、楊麗花)來做廣告。然而那時候的各種條件都尚不利於「茶包袋」的行銷,「建南茶莊」後來經營不善而結束營業。

莊永明知道「建南茶莊」的茶包袋,即為「台灣第一個茶包袋」,但是他找了很久,一直找不到。

三年前,莊永明在逛公館的舊書攤時,看到一本研究生寫關於皮影戲的論文著作,裡頭竟然夾著「建南茶莊」茶包袋上的標籤。他如獲至寶,欣喜不已。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學生的指導教授,是曾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的莊嚴先生。他在閱讀學生的論文時,隨手把「建南茶莊」茶包袋上的標籤,當成書籤夾著。

遠赴加國  找尋蔡阿信足跡

為了蒐集資料,莊永明一直捨不得花錢出國。不過他從不出國的記錄,終究在六、七年前的一趟加拿大之旅中改寫歷史了。當時,一個舞蹈團要遠赴加拿大表演,其中有友人邀他同行。

莊永明曾經研究過「台灣第一個女醫生---蔡阿信」,知道蔡阿信的晚年就在加拿大度過,甚至在那裡終老。莊永明向友人表示,要他同行去加拿大的話,行程中必須讓他有時間走訪蔡阿信生前住過的三個養老院。

這趟行程果真如莊永明所願。莊永明認為,東方白所寫的名著《浪淘沙》,書中的女主角丘雅信,雖是台灣第一個女醫生---蔡阿信的化身,但那畢竟是史實加上杜撰而成的。莊永明本人對真正歷史的興趣較為濃厚,即使他出國旅遊,仍不放棄任何追蹤史蹟的機會。

加拿大溫哥華的台灣同鄉得知道莊永明來訪,特地帶他到濱海的某個公園去看看。因為這個公園內,有一張蔡阿信捐贈的座椅,上頭刻著「蔡阿信」三個漢字。

當莊永明抵達這個公園,站在這個座椅前時,有個年輕人正坐在這個座椅上,他的手臂正好把蔡阿信的名字遮住了。莊永明請他挪開手臂,蔡阿信的名字就赫然出現。

文化傳承  長期筆耕不懈怠

做為一個作家而言,談到目前的出版現狀,莊永明不免慨然。「以前在戒嚴時期的『報禁』時代,只有『中時』、『聯合』兩個較大的報社,而且報紙只有三大張。我一寫專欄,自己不講,別人也會知道。現在報紙種類繁多,張數也很多,我寫了文章刊在報紙上,還得自己告訴親友刊在哪一報哪一版,他們才會看得到。」

「在台灣的政治解嚴前後的十多年裡,只要是與台灣研究有關的書,大多為暢銷書,一年可賣到三千本。」莊永明估算,他一年約有四、五十萬元的版稅收入。他以為退休後,以版稅收入做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應當可以衣食無虞了。

但是,最近出版市場變化很大。現在出版一本與台灣有關的書,印了兩千本,賣了兩、三年還賣不完,更別提要靠版稅過日子了。這個現象尤其在綠色執政之後更加明顯。

雖然對目前台灣文化現象頗為失望,雖然因自己長期埋案筆耕之故,導致視網膜病變而暫時封筆,莊永明為保存台灣文化而付出的心力與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和推崇的。

莊永明,這位「蒐集成癖」的舊書攤大學者,從建中唸到國立藝專美工科,他沒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